黄俄罗斯计划:了解黄俄罗斯计划的目标和内容

“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安宁”,这句话是中国人用血与泪换来的惨痛教训。自清朝闭关锁国开始,中国便与世界大势脱钩,以至于当洋人用大炮火枪轰开国门后,百姓与统治者才幡然醒悟,可这已经为时已晚。列强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大肆掠夺,并对中国的土地归属权进行争夺,而沙俄就是众列强中的一员,其在清政府败给英国后,直接制定了一个名为“黄俄罗斯计划”的入侵国策,目的便是为了侵占我国领土,那么黄俄罗斯计划是什么计划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黄俄罗斯计划指的是什么计划的详细解答。

其实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就和沙俄交过手,吃了不小的亏。在康熙、雍正年间,中俄连续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这三个条约是否为平等条约,历史学界尚有争议。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在领土方面吃亏了,比如说,贝加尔湖就是这个时候被沙俄占领的。

其实,占领中国东北广大地区,一直是沙俄梦寐以求的既定国策。清朝国力鼎盛的时候,他们还能在我们身上咬下一块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败给英国后,他们看清楚了我们的虚弱,越发肆无忌惮起来。“黄俄罗斯”计划便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这个计划是沙皇尼古拉二世提出的。他以新疆中俄边境的乔戈里峰为起点,划了一条连接海参崴的直线。尼古拉二世称这条直线以北的土地应全部划归俄罗斯。

自“黄俄罗斯”计划提出后,沙俄加紧了侵犯中国的脚步。1858年和1860年,沙俄借助英法联军进攻中国的炮火,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先后占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我国的东三省便成为了沙俄进一步推行其向远东侵略扩张的主要目标。1896年,沙俄联合德国、法国,以干涉日本还辽“有功”,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和《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攫取了西伯利亚大铁路重要支线中东铁路长春以北段的占地权、建筑权和经营权等特权。

当时的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得知条约签订后,欣喜若狂。他叫嚣道,有了这条铁路,俄国就能在任何时间内,通过最短的路线,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到海参崴及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以及离北京的近距离处,从而大大增加俄国在给中国和远东地区的影响,迫使中国亲俄。还有一个沙俄侵略者则更加直截了当地称,建成铁路的十年或者二十年后,中国东北地区就会成为俄罗斯的领土。

正由于这条铁路如此重要,沙俄于获得修筑权的次年就立即开工。1898年3月,沙俄通过《旅大租地条约》侵占旅顺口的同时,又取得了从哈尔滨经奉天(今沈阳)至旅大的铁路修筑权。于是,沙俄大批铁路员工进入我国东三省。同时,他们又以“护路”为名,向铁路沿线地区派遣了6000余名以“中东铁路公司”名义招募的特种军队,武装“护路队”,并在哈尔滨设立有2500人驻守的铁路警备司令部。

沙俄侵略者在筑路过程中,肆意践踏中国主权,不仅掠夺各种自然资源,还霸占大量民田,巧取豪夺,为所欲为。他们的侵略行径,激起中国人民强烈不满。1900年夏,当直隶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的时候,东北义和团运动也发展到高潮,义和团员拆铁轨、毁桥梁、烧教堂,给沙俄侵略者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当欧洲列强决定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合谋武装侵华时,沙俄政府立即决定对中国采取一箭双雕的政策。一方面,与美、日、英、法等国组成八国联军,进军京津,乘机取得“共同利益”,一方面独自出兵东北地区,以便取得“单独利益”,进而实现“黄俄罗斯计划”,将中国的东三省变为俄国的一部分。

此次侵略计划,由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制定。在八国联军攻占大沽之后,尼古拉二世在1900年6月23日宣布,统辖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地区的阿穆尔军区进入战争状态,加紧集结兵力,并立即编组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的先遣军。接着,尼古拉二世又在西伯利亚军区、土耳克斯坦军区以及欧洲部分的某些军区进行战争动员。7月6日,尼古拉二世自任俄军总司令,陆军大臣库洛巴特金为参谋长,集结了俄军13.8万余人,火炮334门,向中国进发。

7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天津。清政府因京畿危机,已经无力顾及东北三省的危局。沙俄陆军部抓紧这一时机,分别于7月18日和22日,致电阿穆尔省总督和旅顺关东省总督,指示俄军分别从北部黑吉两省和南部盛京省两个方向,进攻中国东北地区。沙俄陆军部作战指示的要点是,多路出兵,攻取齐齐哈尔、哈尔滨、吉林、长春、奉天等重要城市,以实现分进合击,速战速决,迅速夺取东北三省。

不得不说,俄国为了实现“黄俄罗斯计划”,下了很大的力气。对于虎视眈眈的敌人,清政府的应对又是怎样呢?至1900年6月止,东北三省共有117个营,实际人数不足5万。此外,东北地区还有4万余名战斗力非常差的八旗兵。至于援军?当时老佛爷已经带着光绪跑了,关内根本指望不上。

人数少也就罢了,就像现在对抗俄国的乌克兰,上下团结一致也能拖住对手。但是坏就坏在,东北三省军政要员们对如何对待沙俄入侵的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这严重影响了战争准备。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