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歌的独特魅力

每一种民间文化都是当地人民劳动的结晶。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族歌唱的形式表达。畲族的歌唱形式包括独唱、对唱、齐唱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重要节日、田间工作和探亲访友时用歌曲交谈。那么,让我们深入畲族文化,看看他们迷人的畲族民歌。

畲族是中国多民族家庭的一员,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6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闽东、浙南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历史悠久。“畲”字,意为“刀耕火种”,从南宋末年开始用作民族名称。元代以来,“畲族”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在汉文史籍中普遍存在。畲族最迟在7世纪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处。

歌俗

歌俗主要有拦路情歌,来客“比肚才”、“做表姐”、“做公婆”等。音乐会主要包括农历四月“龙节”在福安穆阳苏堤山牛石岗音乐会,6月初一在福安白云山,7月初七在福安社口,营坑白云山,8月15日中秋节福安城关镇,9月初九霞浦城关马洋目莲山和西南葛云山。

在山上工作,一个人经常用歌驱走孤独,远处有人听到,听到是同龄的异性,经常联系起来,发展成爱的对唱。山上经常有人唱歌,所以有些人说她的家乡是歌曲的海洋,所以有些人称她的歌为民歌。游客唱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双方都不受约束,完全可以假,双方都未婚,经常唱终身伴侣。

客人唱歌,一般整晚,半夜主人烧零食招待所有在场的人,唱到黎明,唱十二生肖歌送歌神,最后是“唠叨到天空,送你歌神出国,唱歌安香,全年安全健康”。在歌曲的结尾,村里的几位主要歌手想为客人收集一些钱作为“手薪”。当然,唱歌是真正的感觉,而不是送一些“手薪”。

此外,畲族婚俗中还有三个热闹的场面。第一,欢迎团队到达女方家门;第二,借锅杀鸡;第三,婚宴三巡后,赤娘姐妹举杯敬酒时,新娘端上一对红烛灯、酒盏、银手镯的敬酒盘,陪伴新娘的姐妹按座位向客人唱《敬酒歌》。敬酒从首席第一位客人叔叔开始,唱敬酒歌,给叔叔送一双鞋,叔叔把准备好的红包放在盘子里,喝酒,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尊重其他客人。

畲族民歌的歌词非常注重押韵,具有诗意的格律。一般七言一句,两句一行,两行一条,四句一首。畲族民歌的曲调大多是中国传统的五种民族风格。旋律构成的声音相对简单。它由宫殿、商业、角落、郑和羽毛五种声音组成。商业风格和角落风格更为常见。在一些地区,也有六种音调和四种音调,很少有清角、宫殿和变形。

虽然畲族民歌的五调风格与中国汉族传统民歌的基本声音相同,但由于音阶的排列不同,音乐色彩完全不同,往往给人一种简单、清晰、遥远、纯净的感觉。畲族民歌的基本节奏是一个音符对应一个词,直到句尾才会延长,这是典型的前紧后松。节奏形式有一字一音的“平叙型”,先紧后松的“紧型”和先松后紧的“紧型”。

畲族民歌的主要传承方式有活动传承、家庭传承、教师传承、文字传承等。每年农历三月三日,畲族人都会举办盛大的歌会,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在祭祀婚姻和传教礼仪中,整个仪式都是用民歌串在一起的,仪式和民歌代代相传。

畲族人从小就和父母一起唱民歌,一定时间还要向老师学习民歌。畲族人用汉字写历史歌曲,每本民歌的扉页都是《高皇歌》。近年来,出现了大量新的畲族民歌,延续了畲族民歌文本传承的历史。

传承意义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它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民歌作品都储存在畲族人的脑海中。一些民歌通过口头代代相传,用中文记录的手写书传播给民间。畲族歌言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此外,畲族歌言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畲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