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举吴国之力征黄祖,为何未能取得胜利?

孙权举吴国之力征黄祖,原本被视为一次必胜的战役,然而结果却让人大感意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战役的失败?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孙权在战役前的准备不足。虽然吴国实力强大,但孙权并没有在军事战略方面做出充分的准备,对敌情和地形缺乏全面的了解。此外,黄祖的出奇制胜战术也给吴军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这次失败不仅让吴国失去了本可获得的胜利,更为孙权的军事声誉造成了一定的打击。

  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让孙权送“质子”可以看出,孙权有一个特点:遇事谨慎优柔寡断。每次发生重大事件,都要先听取大家的意见,等大家畅所欲言后再选择,最后形成自己的决策。这样的决策虽然含金量高,但往往会因为过于谨慎而耽误最佳时机。

  然而,也有例外。孙权和鲁肃一起喝酒后,对鲁肃的定国安邦政策毫无疑问,干纲独断,奉为第一。从这件事不难看出,孙权对鲁肃的信服已经到了不可复加的地步。

  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由于鲁肃被孙权重用,引起了张昭的嫉妒,因此,张昭不时在孙权面前诽谤鲁肃。"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为子毁之,云肃年少粗疏,不可用。孙权是怎么反应的?“权不介意,益贵之,赐肃母衣窗帘,居住杂物,富起其旧。这一记录也足以说明孙权对鲁肃的态度,即使当朝重臣的“善意”提醒,他也心平气和地站着不动。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权西伐黄祖。”这是孙权根据鲁肃提出的发展战略迈出的第一步:“消灭黄祖。”

  黄祖是荆州刘彪的将军。他当时是江夏太守,带领重兵驻扎在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夏口是守卫长江的重要场所。它位于荆州上游,占据了夏口。它对整个荆州地区征服刘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此外,对于孙权来说,“消灭黄祖”还有另一个特殊的意义:从黄祖射杀孙健的那一刻起,他就与孙氏家族结下了世仇。当时,孙策把杀黄祖作为平定江东后的首要任务。他曾与建安围剿黄祖四年(公元199年)。当时,由于刘彪的救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孙策死于孙权继,消灭黄祖为父亲报仇,这仍然是孙权的首要任务。

  这次旅行关系到东吴的发展,关系到“公”和“私”的报复。因此,孙权非常重视这一行动。据《三国志》记载,孙权命中郎将吕范、张昭留在吴军,率中郎将程普、其他司马黄盖、韩当、吕蒙等从陆路进军。周瑜、徐盛等水军同时带领黄祖发动进攻。从孙权的部署来看,几乎所有和孙策一起打江山的老兵都出动了,水陆并进,同时进攻。可以说,他们用全国的力量征服和压制黄祖,有一举打平江夏的大势所趋。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破船军,但城市没有克服。”这表明:最初的进攻非常顺利,孙权军队一路推进,势如破竹,黄祖的水军被击败。但黄祖的大本营沙羡慕,由于城市防御强,黄祖无法守卫,孙权军队未能征服。那么,为什么孙权精心部署了如此大规模的进攻,却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山寇复动”国内形势不稳定是主要原因之一。这里的“山寇”指的是“山越族人”,一般指住在山上的越族人。越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据《汉书》记载,山越人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自楚灭国以来,越族从未形成过统一、分散的部落,遍布东南各地的山区。他们之间没有统属关系,完全是一种分离和自力更生的状态。他们还修建了自我保护的障碍,建立了武装力量。经过长期发展,山越人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在扩大,对地方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但由于兵力有限,各县又无法征伐,所以山越人的问题一直延续下去。

  孙策平定江东时,对山越人进行了集中清剿行动。孙权接管江东之初,也把“镇抚山越”作为主要工作。经过孙氏兄弟几年的治理,大多数山越人都能安心守己。然而,孙权没想到的是,在征剿黄祖的关键时刻,山越人又开始蠢蠢欲动,危及了东吴的统治。因此,在这个时候,孙权只能无奈地退兵。

  其次,从战斗过程来看,黄祖及其下属士兵的战斗实力并不弱。从孙坚开始,到孙策,再到孙权,孙氏父子与黄祖历时多年,战斗多次,无法消灭。而且每一次战争,双方都有很大的损失,这足以证明黄祖的军事实力并没有那么弱。孙权大军攻下沙羡城时,除了城防坚固外,黄祖部下军士的战斗力也是未能及时攻下城市的一个方面。孙权在攻打黄祖的战斗中,最大的损失就是破贼校尉凌操被甘宁射杀。据《吴书》记载:“宁以善射,射杀校尉凌操。这也为甘宁投奔东吴埋下了伏笔。

  从孙权的军事行动来看,虽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但孙权军队的激烈表现震惊了荆州,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黄祖的士气,为黄祖的复仇和刘表的征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