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兵力上占优势,为何在长平之战中败给了秦国?

  如果你想知道赵括在长平战争中输的原因,你需要先知道以下几点。以下有趣的历史编辑将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面对韩国即将灭国的局面,韩王决定把上党郡献给秦国讨论和平。谁曾想到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投降秦国,冯亭私下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

  请注意,秦国正在主动攻击韩国。

  这是什么意思?这表明秦军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粮草供应非常充足。另一方面,赵国君和官员经过讨论,决定接受上党县。此时,赵国已经好几年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了。为什么是这样?这是因为在长平战争发生之前,赵国已经干旱了好几年,粮食产量减少,无法扩大领土。

  赵国君臣意识到,上党县赵国可以遏制秦国的进攻。然而,赵国君臣们并没有忘记,赵国正处于粮食减产阶段,赵国没有资本与秦国作战。在这个前提下,长平之战爆发了。

  秦军主动进攻,即使不胜最多也是失兵卒。赵国被动防守,战火烧在自己的领土上。即使赵国赢了,赵国农民也会错过种粮的机会。随后,赵国粮食减产将更加严重。在长平战争的前半段,王米统率秦军带足两年粮草,从咸阳城水陆并进,向上党前进。在赵将廉颇的严密防守下,王米毫无成就。于是秦王派白到长平,主导秦赵两国之间的这场倾国之战。

  面对丰富的战斗经验,廉颇不敢粗心大意。因此,廉颇采取了被动防守战术。廉颇的战术没有错,但赵国已经受不了多年的干旱。

  在秦国的反间计下,赵王决定用赵括代替被动防守的廉颇。赵括带着赵王的命令来到长平战场。赵王命令赵括尽快主动结束长平之战。当时秦赵投入这场战役的总兵力是秦国47万,赵国50万。数字显示应该是赵国略占优势。事实并非如此,实际用于双方作战的甲士是秦国17万,赵国15万。秦国有30万民兵运输粮食,赵国有35万民兵。秦军主力士兵略占优势。

  秦赵之间的长平战争进行到了最焦虑的时刻。秦王英吉亲自到河东征兵。他把河东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都调到了长平。当秦军进入长平战场时,他从太行第二星绕道袭击了大粮山。在大粮山战役中,秦军的增援部队不仅切断了赵括军队的粮食供应,还俘虏了10万赵国民兵守卫粮食。

  一方面,不惜打一场倾国之战,另一方面,赵王渴望结束长平之战,临战换将。赵军怎么能在这样的战斗中保持不败?

  就在赵括军队粮草供应被切断的时候,更糟糕的事情来了。急于突破的赵括率领军队进入了白起提前设下的伏击圈。据史料记载,这是一场伤敌1000人的战斗。秦赵军在各自伤害近10万士兵的情况下死亡。

  随后,被切断粮食的赵国兵卒没有战斗精神去抵抗。随后,为了防止赵国青壮回归赵国,白起立即下令杀害赵军40万人(包括被俘民兵)。

  一场战争结束后,赵国损失了近50万士兵,秦国损失了近30万士兵。这场战争结束后,赵国再也没有力量争夺世界,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与秦国竞争。

  长平战役结束后,白起本计划追求胜利,摧毁赵国。但秦国首相范绥嫉妒白起的战功。因此,在范绥的鼓励下,嬴姬接受了赵国割让六郡的议和条件,要求白起撤军。后来,白起因拒绝嬴姬,攻打邯郸的诏令而被嬴姬杀害。

  公元前257年,王米率领秦军围攻赵国邯郸城时,秦军遭到赵、魏、楚联军的共同抵抗。秦军大败损失近20万兵卒。秦军在邯郸城战役中的第一次大败,也让秦国不得不暂时放慢统一世界的步伐。但即使秦军失去了更多的军队,他们仍然走在主动进攻的道路上。坐在关内之地,让秦国不用担心粮食,守住函谷关的秦国更是主动出击,没有被动挨打。等秦国重新积累实力,到嬴政这一代,世界上再也没有秦军的对手了。最后,秦国在嬴政手中,实现了几代老秦人统一世界的夙愿。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