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体内寄生虫高达6000条,纹织螺更为可怕!

近日,#误食福寿螺作为田螺吃或死#的话题上热搜,误食福寿螺造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

▲图片:来自微博

北京福寿螺事件:

2006年,北京一名34岁男子出现肩痛、颈部僵硬、头痛、恶心等症状,被诊断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在很短的时间内,100多人被诊断出患有此类症状。调查显示,大多数人都去餐馆吃过冷长寿螺。

同年8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全市各大水产市场抽查了97只福寿螺,其中9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寄生第一期或第二期幼虫。

福寿螺流产事件:

2017年,一名女孩在蜜月期间误食了小吃摊上的福寿螺,导致寄生虫侵入大脑,治疗无效后被迫流产。

夏天是吃“蜗牛”的季节。很多小吃摊和烧烤摊都会卖各种和蜗牛有关的菜,比如炒蜗牛、辣炒蜗牛等。但是很多人会把寿螺误当蜗牛吃,导致悲剧。纹织螺甚至比寿螺还可怕!

福寿螺有多有害?为什么纹织螺这么可怕,绝对不能吃!我们来谈谈这篇文章。

1、 一只福寿螺有千条虫

福寿螺也叫苹果螺,因为它的英文名字是Apple snail,从外观上看,有点像苹果,呈短圆锥形。

▲图片:来自网络

1980年,福寿螺作为一种水生经济生物和高蛋白经济动物引入中国。后来,由于口味差,市场差,它被扔到了野外。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福寿螺的繁殖能力太强,在短时间内泛滥,并在几十年内蔓延到中国大部分地区。[1]

一只成年雌性福寿螺每年产卵32500多个,震惊吧!

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很大,不仅吃水稻,而且它们的排泄物也会污染水质。

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为重大危险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并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广州管圆线虫常寄生在福寿螺体内,数量可达6000条!人吃了含有这种寄生虫的福寿螺后,会损伤神经系统,脑膜炎,严重者会死亡。

▲图:参考文献[2]

如果你喜欢这个东西,一定要煮熟!为了安全起见,最好不要吃。关键是真的不好吃!

更不用说,福寿螺的卵子真的很好看。

▲图片:floridatimeforgot.com

▲图片:来自网络

2、 如何区分田螺和福寿螺?

▲图:来源网络

▲《新闻大求真》来源

▲《新闻大求真》来源

▲《新闻大求真》来源

3、 不要吃纹织螺

虽然福寿螺可能寄生于广州管圆线虫,但如果完全加热和煮熟,仍然可以食用。但是纹织螺丝不好,绝对不能吃!

▲图片:来自网络

织螺是沿海常见的螺种之一,俗称乌螺、白螺、麦螺,味道鲜美,比福寿螺好吃。然而,食用织螺中毒时有发生,发病快,死亡严重。

2021年7月,浙江省温州市居民因食用农贸市场销售的纹织螺,造成21人中毒,1人抢救无效。

纹织螺中的河豚毒素和麻痹性贝毒素是导致居民中毒的,这两种毒素的中毒症状相似。

实验室选择了一个病人吃剩的织纹螺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河豚毒素含量达到10.3mg/kg,河豚毒素在织纹螺中的限量约为200倍(正常低于0.05mg/kg)。麻痹性贝毒素的含量也超过了美国和加拿大的新鲜贝类(通常低于0.8mg/kg)。[3]

2012年7月20日,卫生部发布通知,禁止销售和食用织纹螺钉。

事实上,纹织螺本身是无毒的,其毒素的形成可能是由食物链毒素在体内积累形成的。

例如,吃有毒藻类会丰富麻痹性贝毒素;吃河豚鱼会丰富河豚毒素。河豚鱼是纹织螺最喜欢的食物。[4]

河豚毒素非常耐热,在100℃加热4h、115℃加热3小时以破坏所有毒素,120℃加热30min、在200℃以上加热10min也会破坏其毒性。然而,普通家庭的烹饪和加热对河豚毒素几乎没有影响,也不能破坏毒素。[5]

河豚毒素中毒发病迅速,症状严重,通常食用10种~不适发生在45min内,在45min内 4~8h内死亡。

麻痹性贝毒素毒性强,耐酸、耐热,无特效解毒药,中毒后会产生麻木感,伴有头痛、抽搐、麻痹、休克等神经中毒症状,严重者还会引起呼吸系统麻痹。[6]

如果麻痹性贝毒素摄入量不大,中毒者的麻木感一般在24小时后逐渐消退,身体可以在48小时后恢复。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纹织螺绝对不能吃!

结论:许多人期待着夏天的到来,街上的烧烤摊、摊位也逐渐变热,美食家必须注意,不要满足食欲!

另外,不要生吃任何动物性食物,比如醉虾、醉蟹、生鱼片,水生植物菱角、莲藕、菱角也不能生吃!

参考文献:

[1] 王蝉娟、宋增福、鲁仙、王玲、罗楠、姚立农、张饮江。[J].2021、30(03)生物安全学报:178-182.

[2] 王菲、曹淑珍、张霄霄等。广州管圆线虫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研究现状[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3] 钱松泉、胡永启、南勇等。织纹螺中毒21例临床治疗[J].2013年31日(1)中国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60-61.DOI: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3.01.017.

[4] 张农、苏捷、刘海新等。编织螺杆毒素来源的研究[J].2010年29日(5)海洋环境科学:705-707.DOI:10.3969/j.issn.1007-6336.2010.05.020.

[5] 徐亮亮。河豚毒素的毒性控制和应用前景[J].2008年化学教学,(8):43-45.

[6] 兰文升、张锐、何秀媛等。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C].//2013年中国环境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6989-6996.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