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三国后期的吞并之战,何以爆发?

  魏灭蜀之战不仅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战争。接下来,有趣的历史编辑将为您带来相关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63年8月,魏国实际领导人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钟会、邓艾、诸葛绪攻打蜀国。蜀将姜伟、廖华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止魏军主力。

  魏军的具体进军路线是:西路邓艾主攻江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江维后路,东路钟会军主攻汉中诸城。与邓艾交战后,姜维击败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抗魏军主力。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钟会大军前往剑门关,被回援的蜀军拦住,陷入僵局。邓艾采取迂回战略。魏蜀两军主力对峙剑阁时,率领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省文县西北),穿越700多里荒芜的地区,凿山开路,袭击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再次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

  蜀汉于263年11月正式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

  背景

  三国后期,由于三方力量的消长变化,魏、吴、蜀并立斗争的局面逐渐崩溃。

  诸葛亮死后,蒋婉和费祎辅政。他们遵循诸葛亮的既定政策,团结内部,不易用兵,曾经使蜀汉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247年至262年,蜀汉将领姜伟不断向魏发动战争,力量日益消耗。此外,刘禅最喜欢的宦官黄浩窃取了机柄,朝政日非,民有菜肴。262年侯和之战,姜维军大败,死伤惨重。于是黄皓和诸葛瞻打算罢免姜维,让阎宇代替将军。姜维讨厌黄皓弄权,上书请杀之,刘禅不听。姜维只能避住群中屯田,拥兵北防。朝政内外存在严重分歧。到目前为止,蜀汉的基础已经大大动摇。

  此时,由于孙权死后内争迭起,吴国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多次攻魏也多以失败告终。吴国的实力大大削弱。

  魏国自明帝曹睿死后,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为傀儡皇帝。曹爽先是专政,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独掌大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并打算代魏。一方面,司马的父子大力清除曹的势力,吸引士族。同时,他们还注重吸引人才,移民到实际边境,利用曹操的方法推广耕地,修复水利,使魏在司马的领导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对外,著名将军邓艾多次抵抗江维的北伐军,司马昭也在寿春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

  然而,在260年的甘露事件中,贾充指示成济公开杀害魏军曹尚。一方面,司马氏能够进一步控制曹魏朝廷。另一方面,这种违反邪恶的行为也使司马氏失去了舆论和人民的支持,延缓了司马昭禅宗的步伐。目前,司马昭迫切需要一场外部胜利,寻求政治突破,洗刷污点,积累篡位资本。

  262年,司马昭分析了当时的情况,认为蜀汉“老师累了,我今天砍了,就像手掌一样”,决定采取“今天宜先取蜀,三年后,由于巴蜀顺流,水陆并进”的战略方针,然后摧毁东吴,统一全国战略政策。朝鲜的大臣们都反对,邓艾多次写道,现在还没有时间去伐蜀。只有司隶校尉钟辉大力支持,并与司马昭一起“筹划地形,考察情况”。

  为此,魏国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的蜀国进攻做准备。同时,他威胁要先攻击吴,以迷惑蜀汉。姜伟听到这个消息,忙着向后主刘禅报告情况。他建议派兵预防杨安关(即杨平关,陕西宁强西北)和阴平(甘肃省文县西北)的桥梁。但后主听了黄浩的鬼巫的话,认为魏军不会进攻,忽视了姜伟的建议,也不让朝鲜大臣知道这件事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