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于谦被称为于少保?是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于谦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忠臣之一,世人都称其为“于少保”,他服侍过大明的三代君王,可以说是为明朝鞠躬尽瘁了。当明朝的所有精锐都因英宗朱祁镇而葬送后,他成了唯一个能够带领守军抵御瓦剌的主心骨。在他的努力下,明朝成功挺过来灭国的难关,并就此多延续了两百多年。不过于谦的下场却是十分的悲凉,为国尽忠了一辈子,到头来却被皇帝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不可谓不令人感到心寒。但相较于于谦的下场,人们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他会被称为“于少保”,那么于谦为什么被叫于少保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于谦被称为于少保的原因是什么的详细解答。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明朝时期大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因官至少保,也被称为“于少保”。于谦是明仁宗看中的股肱之臣,又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深得宣宗信任看重,接着又以兵部右侍郎之职巡抚河南,山西等地,于谦在晋期间实行轻税养民政策,打击了在晋皇族、官僚兼并农田的情况,又减免了土豪转嫁到百姓身上的赋税,百姓得到喘息,还设置平准仓保证粮价、安抚流民、亲设药局施药,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使得于谦深得民心。

那么这么一个深得民心又颇得皇帝信任的大臣又怎么会冤死呢?

还得从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说起,正统年间,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瓦剌来袭,英宗听信奸臣,御驾亲征,因宦官弄权,胡乱指挥,最终明军大败于瓦剌,明军精锐主力丧失殆尽,随同英宗一起出征的六部九卿全部战死,英宗也被俘,明朝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朝政恐慌,皇亲国戚以及朝中群臣都想弃北京而南迁,这时候于谦挺身而出,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拥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钰为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明代宗即位后,整饬兵备,亲率二十二万大军,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正式打响北京城保卫之战。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又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拒绝议和,也先无利可图,被迫释放英宗,并再次与明朝议和,英宗归朝后当年八月,景帝朱祁钰病重,不能临朝,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发动夺门之变,拥英宗复辟,英宗再次成为皇帝后,石亨等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以谋逆罪斩于市,最终于谦在他自己拼死护住的北京城含冤遇害,天下怜之。

纵观其一生,于谦历经永乐,仁宗,宣宗宗,英宗,代宗五朝,在土木堡之变后,打响北京城保卫战,帮助大明王朝度过了自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挽江山社稷于危难之中,仅凭此一项功劳,就足以让于谦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了,却终以谋反之罪处斩,家属全部流放戍边,一代名臣结局却如此凄惨,不得不让人感叹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值得一提的是,当朝廷派人前往于谦家中抄家的时候,除了他的俸禄收入之外,并没有发现任何多余钱财。身居高位却清廉至此,在明朝历史上也很难找出几个。真真印证了他在《石灰吟》中的那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