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勃列日涅夫能够接替赫鲁晓夫?

我们都知道勃列日涅夫是继赫鲁晓夫之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但他能当上领导人并不是依靠正常手段上位的,而是通过政变夺取了赫鲁晓夫的政权。不过在这场政变中,勃列日涅夫并不是主要谋划者,他既不如锋芒毕露的年轻人谢列平那般犀利,也没有同龄的苏斯洛夫那样精于世故,甚至一度害怕到差点晕过去。可推翻赫鲁晓夫政权后,苏联的新任领导者却是他,这是在让人匪夷所思。那么勃列日涅夫为何能取代赫鲁晓夫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勃列日涅夫为什么能接替赫鲁晓夫的详细解答。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上台后,除了全盘否定斯大林,还在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大刀阔斧改革,他对海陆军进行裁减,加大核武研发力度。同时不再学斯大林时期那样严厉打击异己者,经济上改为让加盟共和国管理所辖的央企,调动干群积极性。同时还废除了个人崇拜、劳改以及干部终身制,这些举措让前苏联社会很快迸发出活力。

赫鲁晓夫还把克里米亚半岛送给了乌克兰,这让当年为之浴血奋战的俄罗斯老兵们非常不满。而打破干部终身制,又触动了当权者的利益,让各级干部对其抱有很深的意见。所以,早在1957年克里姆林宫部员会议时,就有不少人向赫鲁晓夫发难,对其改革措施报以强烈的批评。面对围攻,赫鲁晓夫决定延长会议期限,扩大参会人员规模,让越来越多的赫鲁晓夫支持者参加会议。最终,他反攻胜利,发难的一方被逐出主席团。

而勃列日涅夫则因为立场坚定,得到了赫鲁晓夫的器重和绝对信任。

据索尔仁尼琴回忆,有次赫鲁晓夫会见知识分子时,突然想显摆收藏的油画,于是直接命令站在一边的勃列日涅夫去拿来。而作为第二书记的勃列日涅夫,居然一点怨言没有,乐颠颠地就去了。赫鲁晓夫很满意,认为这个自己一手提携的奴才,不会对自己下手。

但是,这个表面唯命是从,看似胆小软弱的平庸者,却在私下密谋推翻赫鲁晓夫。

不过,在发动政变的阵营中,勃列日涅夫只能算是个配角,他既不如锋芒毕露的年轻人谢列平那般犀利,也没有同龄的苏斯洛夫那样精于世故。在人们眼中,他甚至有些软弱怕事。比如在1964年9月,当他听说赫鲁晓夫知道密谋之事时,竟然吓得差点晕过去,嘴里只道:完了完了,赫鲁晓夫会把我们统统枪毙的。

(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正在休假,前苏联高层却在莫斯科召开秘密会议,部署逼宫赫鲁晓夫的行动。当计划制定好后,勃列日涅夫给赫鲁晓夫打电话,声称有紧急的事情需要请示。赫鲁晓夫忍不住得意地大骂道:没有我,这帮人啥也干不成。

下午4时,赫鲁晓夫乘专机返回莫斯科,刚下舷梯就被车队护送到了克里姆林宫。晚饭过后,一场专门为赫鲁晓夫准备的中央主席团全体会议拉开了帷幕,这些昔日亲密无间的战友和同志们,开始轮番向他口诛笔伐,弄得赫鲁晓夫始料未及难以招架。

首先发难的正是勃列日涅夫。他连声逼问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把州委员会分成工业和农业两部分,五年计划变为八年计划有何意义……

还没等赫鲁晓夫醒过神来,乌克兰第一书记谢列斯特责问道:你在11957年承诺的肉、奶和黄油产量超美国,解决全民住房问题,都实现了吗?

部长会议主席沃罗诺夫也指责赫鲁晓夫过于专制,一边推翻斯大林,一边自己又搞个人崇拜。而被赫鲁晓夫一手提拔起来的谢列平,则咆哮着数落他政策上的错误,尤其是赫鲁晓夫引以为傲的经济改革,更是被批得体无完肤。

赫鲁晓夫试图反驳辩解,但是根本没有人听。他不得不投降,按中央主席团的要求,在辞职报告上签了字。

大概正因为勃列日涅夫在众人眼中是一个平庸之人,将权力交到他的手中,不会对其他人构成真正的威胁。所以最终他成为政权的过渡性人物,被大家推举为苏共第一书记。

(苏联解体)

可是这个善于伪装的平庸过渡者,却在登上权力巅峰后,不断排除异己,安插自己的亲信和家属。把上台之初的三驾马车体制,很快变成了独揽大权,执掌前苏联达18年之久。

论起两人对前苏联的贡献,虽然赫鲁晓夫的改革灵感总是突如其来,但是他对僵化干部体制的打破,以及废除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撤销农机站,将机器低价卖给集体农庄,鼓励家庭发展副业等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贪腐等问题造成的社会矛盾,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而勃列日涅夫则当起了老好人,彻底否定赫鲁晓夫的改革,挽回了利益受损的苏共各级阶层的支持。特别是干部们又回到了终身制和特权时代,从而对他拥护备至。

他还非常好名好利,总喜欢把114枚勋章全部挂在衣服上,看上去就像穿了一副盔甲。对于官员的贿赂,他也从不拒绝,上行下效之下,当时的前苏联政坛,可谓是最为腐败的黑暗时期。

至于他执政时的前苏联经济,除了继承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果之外,和当时油价涨了20倍之多有莫大关系。虽然靠卖石油为前苏联带来了巨大财富,但也掩盖不了他在政治和经济政策上的严重问题。

所以有人说,前苏联后期的解体,其实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就已注定,这话不无道理。

(参考资料:《勃列日涅夫“廷政变”之后》等)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