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介绍:人口数量与主要分布地区

侗族(侗语作:Gaeml)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位于湖南、贵州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一些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为287万人,十年人口减少近10万人。侗族的名字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的传统行政单位,现在当地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这些地方居民为侗族。

侗族(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各有数万侗族人口。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为2960293。有的侗族是北侗族,有100多万说北侗族话的人住在中国南部贵州省与湖南省交界处,大部分北侗族人住在湖南省新晃县和贵州省天柱县。

侗族自称Gaeml(发音类似于汉语的“干”、根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字,最早是在宋代文献中看到的。“洞蛮”出现在明清两代。、“峒苗”、“峒人”、“洞家”等他说。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于壮侗语系,分为南部和北部两种方言。1958年,以拉丁字母形式建立了侗族方案。大多数通用汉语。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被称为杉木产业。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自己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以“稻鱼鸭共生”为特色,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侗族的主要标志是鼓楼、风雨桥、风雨亭。风雨桥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桥上有长廊式,可以遮挡风雨。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桥上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状像走廊。桥梁结构不需要钉子,只在柱子上凿孔连接,斜穿直套,结构精致,非常坚固,令人惊叹。

侗族的长笛、长笛和芦笙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侗族也擅长建筑艺术。每个村庄都有独特的木制建筑。这种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一些精髓。建筑的代表包括:风雨桥和吊脚楼。

虽然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侗族起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起源于百越中的哪一个还没有定论。秦汉时期,许多部落聚居在广东、广西,统称为“罗越”(“百越”一支)。大多数学者认为侗族起源于“罗越”,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它起源于“干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又被称为“僚”。在明代匡露所在的《赤雅》中,侗族也是“僚”的一部分。侗族的分布与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族、水族、毛南族相邻,语言属于壮族侗族,风俗习惯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侗族可能是由“罗越”发展而来的。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直接从原始社会向唐代封建社会过渡;有人认为,奴隶社会发展阶段已经过去。从唐朝到清朝,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了羁绊州和土司制度,社会处于早期封建社会。清初实行“改土归流”,直接统治侗族人民,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然而,侗族社会中一些氏族组织的残余,如以区域为纽带的部落联盟性质的“合资”,仍然很常见。每个氏族或村庄都由“长老”或“乡老”主持,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几个相邻的村庄组成;“大款”由几个“小款”组成。寨内公推“小款首”,“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约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所有成年男子都必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末和中华民国初期。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