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在战争中经常面临缺粮的困扰?

诸葛亮作为历史上备受赞誉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其才智与谋略无人能及。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他在打仗的时候却经常面临缺粮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情况的发生呢?或许,这涉及到军队后勤保障的复杂性以及战争环境的不可预测性。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或许能够了解这一历史之谜的真相。

  建兴六年(228年)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响应东吴。诸葛亮出三关,包围陈仓,攻打20多天,蜀汉大军因粮草耗尽而退役。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杀王双。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汉大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合带兵救援。李燕没有继续运粮,蜀汉大军再次退役。张合追赶蜀军到木门,被蜀军射杀,无功返回。

  在诸葛亮北伐曹魏的过程中,粮食短缺一直困扰着蜀军,甚至成为蜀军无法继续扩大成果的重要原因。相应地,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战斗了200多年,但粮食短缺并没有那么少。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经常缺粮,战国七雄战斗了200年,但不缺粮呢?

  一

  首先,在战国时期,战争的频率和规模甚至高于三国时期。例如,在长平战争中,秦赵投入了近100万支军队。例如,在战国时期,王健率领了60万秦军消灭楚国,楚国派出了数十万军队抵抗。对于战国七雄来说,他们已经战斗了200多年,很少因为粮草问题而撤退。

  例如,在邯郸之战中,数十万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两年,没有粮食短缺的问题。如果他们没有被楚魏联盟击败,秦国甚至可以继续包围他们。相应地,当诸葛亮率领成千上万的军队北伐中原时,有时粮食和草还不够坚持一个月。为什么?诸葛亮的蜀汉为什么如此缺粮?蜀汉不是有成都平原的粮食和草吗?

  二

  在我看来,这与当时的兵制不同有关。战国时期,秦国等战国七雄为了实施兼并战争的需要,逐步实行全民兵役制。只要发生战争,所有学龄男子都在士兵中。因此,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和赵国动员了几乎所有的兵力,从而形成了一场数百万人的战争。然而,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这些士兵中的大多数将去农业,即从事农业生产,而一些将承担重要的堡垒和首都的防御任务。

  基于此,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所有国家都在积极储存粮食、草和其他材料,以便在战争中使用。相应地,在诸葛亮所在的三国时期,战争已经成为职业士兵之间的竞争。对蜀汉来说,人口不到100万,但兵力不到10万,这10万兵马不仅要承担北伐中原的重要任务,还要守卫蜀汉。

  三

  因此,很明显,除了这10万士兵之外,蜀汉能够用于粮食生产的人口无疑是有限的。当然,正是因为三国时期的士兵不从事农业生产,曹操在汉末三国时期率先进行了屯田。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纳枣、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然后兼并群贼,克平天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引用魏书)。

  正是屯田提供了大量粮草,成为曹操南北战争的重要支撑。曹魏建立后,屯田在许多地区实施,以解决曹魏军队作战中粮草供应的问题。曹魏屯田有两种:民屯和军屯。民屯通常 50 人为 1 屯,屯置司马,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县。

  四

  最后,相应地,蜀汉长期没有实施屯田战略。屯田直到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原才实施。《三国志》记载:“亮每患粮不继,使自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基础,长期驻扎。诸葛亮在与司马懿对峙时,担心粮草不继,于是分兵屯田。但不久之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诸葛亮北伐也结束了。因此,如果诸葛亮早点实施屯田,也许可以早点解决缺粮问题。公元263年,姜维率兵屯沓种麦,即姜维也采取了屯田策略。

  然而,就在这一年,司马昭发动了魏灭蜀之战。曹魏三路大军攻打蜀汉。在姜维的屯田收获不大之前,蜀汉在这场战斗中灭亡。总的来说,战国七雄打了200年都不缺粮,但诸葛亮总是缺粮的主要原因是兵制不同。三国时期,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屯田。然而,蜀汉屯田较晚,规模远低于曹魏,这是其经常缺粮的重要原因。此外,蜀汉北伐时,诸葛亮经常缺粮,因为蜀道难,运粮难,成本高。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