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扶苏不起兵夺位,胡亥为什么篡位扶苏不造反?

我们都知道在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联合宰相李斯假传圣旨将远在边疆的秦王长子扶苏赐死,然后扶持胡亥上位,进而把持朝政,霍乱天下。但让人不解的是,扶苏远在边疆,身边又跟着秦皇最信任的大将蒙恬,手里还有三十万大军,如此巨大的优势却不懂得利用,反而盲信假圣旨中话语选择自我了断。那么扶苏为何不起兵夺位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胡亥篡位为何扶苏不造反的详细解答。

公子扶苏剧照

一、扶苏很难能带动士兵造反

当时,他还不知道秦始皇已死,所以在接到圣旨后,也不敢有太多的怀疑,更难做出谋反行为。他从小到大都是学儒家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反抗君主就是大逆不道。

作为戍边的统领蒙恬,他是一个对秦朝,对秦始皇非常忠诚的人,而且仁义。尽管手握重兵,宁愿自杀,也不愿意造反。所以,当时的情况紧急的情况下,让他兴兵反抗,难度很大。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法律非常森严,轻罪重罚,导致人人自危,不敢触法。当时没有受到任何的外来因素影响,想要那些士兵去造反,也是非常困难。

根据《史记》记载,秦朝推行“连坐法”,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由此可以窥见,当时的法制是多么严酷。

三十万戍守边疆的将士是蒙恬带去收复河套的。收复失地后,尽管匈奴退军700余里,为了彻底稳定边疆,抗击匈奴。于是蒙恬率大军继续留守,修长城修驰道,构建严格的防御线,养精蓄锐,以求有了足够实力去消灭匈奴。

如果那些大军跟着扶苏一起造反,在他们转身去打内战时,匈奴就会入侵边境。最后,他们可能面临前后夹击,进退两难的境界。情况被动,胜算很低。

大将蒙恬

二、扶苏身边没有出色的谋士

纵观历史,每个成功篡位的帝王,身边总有一群谋士,除了平时会出谋划策,关键时刻还会救他于危难中。例如是周平王,他在太子之位被夺后,跑到他申侯(就是他的外公)处,寻求帮助。他们引进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最后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皇位。

隋文帝杨坚,他也是在身边朋友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出谋划策下,一步步坚定了篡位的思想,最终成功建立隋朝。

所以,身边出色的谋士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按照史料的记载,关于扶苏身边谋士的描写非常少,在他面临危险时,只有蒙恬给他意见。而蒙恬是一个武将,在出谋划策方面,比不上擅长权谋的文官。

秦国谋士

三、扶苏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他对政治不敏感,在焚书坑儒事件中,没有观察形势,贸贸然上谏秦始皇。导致自己被贬到边境戍边,远离权力中心。

在去到边境后,没有评估目前被动的局面,没有根据现有资源,例如军队,重新编织自己的政治网络,打稳根基,对皇位争夺建立清晰规划。结果是,他在面临危险时,毫无反抗,没有应对之策,只能束手就范。

在明朝建文帝开始削藩时,朱棣就奋起反抗,直到攻进帝都,登上皇位。这都和他之前有做过严密的部署是离不开的。他在长期戍边的过程中,结交近臣,和蒙古军队交战过程中,有勇有谋,深得将士们的信任。所以,在关键时刻,他可以任意调动军队。

所以客观来看,公子扶苏的悲剧结局,其实是他长期不经营自己的政治势力的结果,也是他性格的体现。如果真如蒙恬所言,他们一起回去咸阳复议,最终结果也是和蒙恬一样,难逃一死。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