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没有出现太监干政的情况?

在清朝历史上,太监作为宫廷的特殊群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与明朝相比,清朝却没有出现太监干政的情况。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一方面,清朝皇帝的权力集中度高,对太监的控制也更加严格,使得太监难以有机会参与政治决策。另一方面,清朝的政策转变以及社会背景的变化,也为太监干政提供了相对较少的机会。综合考量,清朝未出现太监干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制度限制,也有历史环境的因素。

  从晚清的历史走向来看,强藩、权臣、后宫、奸夫都在不同程度上复活了。比如东南互保时,各省与清廷离心离德,慈禧太后垂幕听政,只有外戚和太监从未出现过。事实上,在清朝,外戚和太监从未形成过气候。与历代外戚和太监相比,清朝的外戚和太监非常低调诚实,这一切都得益于清朝统治者从思想、制度、法律法规等方面编织了严格的网络,限制了他们的权力。今日,我们单谈太监,看清朝是如何全面打压太监势力,成功杜绝太监干政的。

  一、思想意识上严防死守

  满清入主中原后,鉴于历史上宦官干政加速王朝灭亡的混乱,特别是明朝宦官干政的历史教训,对宦官窃取国家权力持高度警惕。历代皇帝一再禁止宦官干预政府,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宦官的行为,将政府消灭在萌芽状态。

  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宫阉人员就出现在后金,但此时太监并不是一个系统,直到明朝太监的遗产被关闭,清朝太监才成为一个系统和规模。顺治二年(1645年),太监领导也按照明朝的惯例,在文武大臣之前举行了仪式(内监还是老例子,每次参朝都在文武大臣之前举行)。对此,摄政王多尔根非常不满,下令“后来内监不允许朝参,也不必安排伺候”,剥夺了太监参加朝会的权利。

  顺治十年(1653年),随着宫内事务的增多,顺治皇帝设立了太监衙门,即十三衙门。十三个衙门领导太监权重很高,其中乾清宫执事官称之为“都管中堂大人”,地位与内三院大学士学位相同,其他领导太监称之为“部堂大人”,地位相当于各部尚书、侍郎。为了防止太监势力膨胀,顺治帝当年颁布了上谕,规定:“所有部门的内员都不应该被送出皇城;除了工作,不要干涉一件事,不要吸引外人,不要和外官交朋友,不要让弟侄亲戚偷偷交朋友,不要用假弟侄等人的名字买田屋,这样才能控制政府,扰乱人民。严格限制太监的活动范围、社会关系和个人财产。

  皇帝压制太监的信号已经很明显了,但也有一些太监不睁开眼睛,撞到了枪口。顺治十一年冬,皇帝宴席廷臣,十三衙太监争先入殿参拜,超过亲王班次。乾清宫执事孟在顺治皇帝面前自称“老臣”。郝杰在户科当场遇难,历数各朝太监乱政之祸,顺治皇帝立即下令:朝贺大典,内监不得入班行礼。并将孟进禄等十三衙门掌监太监交刑部处理,太监势力遭受重创。第二年,顺治皇帝下令铸造十三衙门铁牌,规定太监“但有违法干政、窃权受贿、委托内外衙门与满汉官员交谈的行为。他们越擅长玩外事,说官员好坏,就会被处死,不容忍贷款。特立铁牌,世世遵守”,以严厉的法律恐吓和制裁太监干政。

  虽然顺治皇帝有效地限制了太监的势力,但大臣们仍然不放心。顺治皇帝死后,以鳌拜为首的满洲贵族势力立即裁掉了十三衙门,设立了内务府管理宫廷禁令,从太监手中夺回了内部管理权力。(阉割官员的权利,归其所有)

  此后,清朝君主继承和发展了顺治皇帝镇压太监的思想,康熙皇帝多次声称“太监犯罪”,“太监不能假权力,杀耳”,雍正皇帝规定太监官员不得超过四个产品,乾隆皇帝也发布了法令,声称“我的法律,太监只供使命,从不涉及政府事务,至于外国朝廷,特别禁止交流”。嘉庆、道光下令在宫内各处张贴顺治铁牌上的“诏书”,警告人们“防止太监干政”。

  正是因为历代皇帝保持警惕,主动严厉限制太监力量扩张,使清朝压制太监成为一种持续的惯性,太监无法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总是被皇权隔离,因此很难形成一个力量集团。

  二、制度设置上处处限制

  要镇压太监的力量,保持思想警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把思想变成一个制度,然后把它落实到行动中。明初,朱元璋也对太监的政治保持警惕。他在宫殿里做了一棵铁牌树,上面写着“内部部长不得干预政治事务,预计将被切断”。结果,铁牌被大太监王震扔掉了。可以看出,皇帝的残酷话语根本不能发挥威慑作用,必须依靠制度形成对太监的长期限制机制。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设立了专门管理太监的机构——敬事房,方便办公。敬事房全部由太监组成,隶属于内务府,负责传达“大内一切事务”。之后,仪掌司配置了66名太监,负责“承担一切事宜,传送敬事房,交文移”。此外,景山、西苑、雍和宫、西郊花园、热河宫、皇后妃陵、礼部、工部、太常寺等特殊部门也配置了几名太监。

  康熙除了复设太监机构外,还规定了太监领导的官职和等级,如敬事房五品总管1名、五品太监3名、六品太监2名等。康熙皇帝回答说,没有太监,我怎么能把权力给这些人呢?(今宫中使令,没有太监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愿意以权假这一代。)与之前的十三衙门相比,敬事房在地位、规模、职权等方面都难以承受。

  雍正时期,太监的等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乾隆登基后,他注意到太监的力量发展太快,于是命令人们将太监的规定编辑成册。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国朝官史》一书编写完毕,对太监的名额、职责和职责范围作了详细规定。

  例如,敬事房有三名总监,其中四品宫有一名监督太监,四品宫有两名监督太监。四品以下的太监有具体数额限制,其职责是按照皇帝的命令办理宫内事务;乾清宫有4名太监领袖和24名太监,负责管理皇帝记录、圣训等具体事宜。乾清门设置领导太监2人,太监12人,管理衙门装修,早晚开关门,检查进出宫殿的大臣,每天报告守卫名单等。其他几十个地方,如书房、御膳房、御花园、御书房、储秀宫、清洁处等,都设置了不同数量的太监,并规定了职责范围。

  费大力气规范太监制度,不是为了提高太监的福利待遇,而是为了更严格地控制太监。制定这些制度的出发点是防止太监管理,然后更好地为皇室服务。因此,只要系统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太监就没有机会管理政府。在这一制度下,太监被定格为皇室驱使的奴隶,负责家庭护理和日常生活。

  此外,清廷最初的内务府机构可以有效地限制太监的力量。内务府作为管理宫殿的最高机构,可以严格检查太监的入境控制,防止太监与外人接触;其次,内务府负责宫殿里的一切事务,削弱和剥夺太监的控制和权力,太监只能做一些清洁、谣言、茶和水。

  内务府极其强大,太监的工资由内务府支付,太监违法由内务府处罚,太监由内务府分配,通常接受内务府的指导和纪律。一旦太监释放自己,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遭受内务府的暴击。乾隆年间,一位太监在背后直呼梁国治大臣的名字。内务府大臣和沈阳知道后,勃然大怒,立即打了几十个太监板,命令他向梁国治扣头认罪。光绪年间,内阁学士溥顾因迟到被首领太监何金喜责骂。内务府大臣福坤听到这个消息后,严厉审讯了何金喜,并改变了他的首领职务。1月份,他被分配到廉价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总管内务府的大臣都是皇帝从满洲王公、内务大臣、尚书、侍郎中选拔出来的,或者从满洲侍卫、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这些人的政治绝对可靠。至于影视剧中太监当内务府总管的笑话,纯粹是胡说八道。

  在编制人数方面,与明朝成千上万的太监相比,清朝的太监人数相对较少。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命令将太监人数设定为3300人,太监人数从未超过。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宫内外有2605名太监,比定额少695人,缺编率达到21%。经过13年的同治(1874年),宫内外总共有1596名太监,比定额2500人少904人,缺编率达到36%。光绪末年,宫内外所有太监加起来约2000人。

  太监的规模不能上去,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清朝太监不容易混,各方面都被捏死了。

  三、法律法规严格细致

  自顺治以来,清廷制定了对太监行为过失的一些处罚规定。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近20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专门针对太监的“处罚规定”和“犯罪规定”。这些规定和规定种类繁多,设计范围广,具体规定详细严格。如果太监不注意,他们将违反相关规定并受到惩罚。

  清朝为规范太监制定的规定包括:《太监赌博治理条例》、《逃离太监分别治理条例》、《太监和女子自杀自尽分别治理条例》、《太监私藏军器治理条例》、《太监盗窃官物治理条例》、《逃离太监私投王公门下治理条例》、《太监偷渔园鱼虾治理条例》、《太监吸食鸦片治理条例》、《各地领导太监处理条例》、《宫殿监督处理条例》等。以《各地领导太监处罚例》为例,共有16条规定,分为三个等级处罚。对领导太监的职务过失和日常违纪行为作出了详细规定,不必担心无法遵守。

  除上述规定外,内务府还对太监制定了50多条治罪条例。例如,任何在宫殿里隐藏鸟枪和火药的人,一旦发现,都是正法的;任何无缘无故持刀进入宫殿或假装疯狂、酗酒和制造麻烦的太监都在等待;任何在宫内受伤的太监都将被斩首;如果你想自杀,你将被绞死并等待救援;太监不允许听戏或喝酒。违反者有100根棍子和一个月的枷锁;太监争吵,殴打60个董事会;传播八卦,请假回来迟到,等待20到30个董事会。

  由此可见,在清朝当太监不是一件好事。你必须小心你的衣服、说话、走路和礼物。如果你不注意,那就是一场毒打,严重的直接杀人。不能忍受,也不能逃跑,更不能自残,自杀,否则将面临责任、苦力、黑龙江甚至死刑等处罚。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的太监更不用说英雄了,甚至活着也是一种幸运。在严刑重法下,连大太监都无法幸免。

  安德海是同治时期的大太监,深受慈禧太后的信任。1869年7月初,他南下为同治皇帝买龙袍。路过山东时,他被山东巡抚丁宝珍逮捕。然后他以“太监不允许出宫”的祖制处死(太监级只有四个产品,不允许派遣,不允许擅自离开皇城,违者杀无赦。安德海当时是六品蓝岭太监,出行时没有携带任何公文,也不知道会有官方衙门)。三天后,安德海的随从太监也被斩绞或分配到黑龙江。慈禧只能无奈地接受事实。

  大太监李莲英深受慈禧的喜爱,慈禧不惜为他违反祖制,给他二品顶带。但李莲英有自知之明,身居高位却如履薄冰,对王公大臣礼敬有加,对下属宽以待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夹着尾巴做人。李莲英奉命跟随醇亲王奕环检阅北洋水师时,为避免招摇,摘下二品顶带,换上平民服装,尽量避免与文武大臣接触,老老实实呆在车里,晚上亲自给奕环洗脚。他的生活很低调,这说明清朝对太监的严格怀疑。

  所谓大太监李莲英权势熏天,炙手可热的说法,都是后人猜测或文学编造的,其中辛酸苦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四、效果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巅峰,是历代“统治智慧”的伟大成就。在此背景下,清朝的各种宫廷制度都非常完善,太监制度作为宫廷制度的一部分,也发展到了复杂、完整的制度阶段。

  与前朝相比,清朝太监在行为、地位、政治权力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他们不能像前朝太监那样接近皇帝,干预政府。他们只能诚实地处理宫廷琐事,为皇室流汗。

  总的来说,虽然清朝有一些著名的太监,如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等,但没有太监乱政。从成功杜绝太监干政,让太监效犬马之劳的角度来看,清朝的太监制度无疑是历代最成功的。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