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与诸葛亮:兄弟间是否有交往?他们是否坚守高尚的家族传统?

诸葛瑾和诸葛亮兄弟俩是三国时期备受瞩目的豪杰,他们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家族背景也不可忽视。据史书记载,诸葛瑾和诸葛亮之间确实有着频繁的交往,而且他们所属的诸葛家族也以其卓越的门风而闻名于世。士族门风是古代士人家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家族的声望和道德风范。诸葛瑾和诸葛亮兄弟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是以其家族士族门风的优秀传统为荣,展现了士人应有的高尚品质。他们的来往与士族门风的传承密不可分,彰显了他们在历史上的璀璨光芒。

  诸葛瑾(174~241),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太傅诸葛恪之父;诸葛亮(181-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作家。下面有趣的历史小系列会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我们来看看。

  封建统治基本上是从先秦到汉魏晋的“士族政治”。从先秦时期开始,就有“士、农、工、商”的说法,士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农是国家的基础,工商被称为“末业”。“士、农、工、商”的政治制度是当时的共识,也是治国的基础。说到诸葛亮和诸葛瑾生活在汉代,由于统一的国家环境,士族是出任官职的基本条件,官员的选拔是通过推荐来完成的。与先秦的纠纷时代不同,士人的“名望”和“风范”非常重要。当时考察官员首先看“德”,但能力。因此,当时士族非常重视“名声”,主要体现在人格名望、风骨气节、知识能力三个方面。

  这与后来大不相同。隋唐以后,通过科举取士。如果你仔细阅读历史书,你会发现汉代的人显然更注重正直。例如,在西汉初年,周亚夫被捕入狱。当然,他被冤枉了。他绝食自杀,因为在他看来,作为他的身份,他必须死去才能保持他的正直。向曹魏发展的士族政治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政治从约定俗成变成了真正的制度。这一制度在西晋得到巩固,在东晋达到顶峰,然后进入衰竭期。由于这一制度本身也有其局限性,最终被科举制度所取代。

  汉代的士族为了当官,往往要让自己的“德”和“才”得到士族集团的认可,有的人甚至需要主动找名人给自己一个评价。也产生了许多以评价他人为主业的人物,如许子将、司马徽、庞德公等。曹操曾主动找许子来评价自己,诸葛亮受到司马徽和庞德公的赏识。另一个著名的评价别人的人是庞统。庞统被称为知识分子。当他出使东吴时,东吴的人会送他回来。当然,目的不是送他,而是得到庞统的评价。

  说到诸葛瑾和诸葛亮兄弟,诸葛氏当然是当时的士族。不管士族有多穷,他们都可以当官。即使他们“在南阳耕种”,他们也是士族。当然,诸葛兄弟之所以主宰自己,是因为士族的“名望”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的“风骨气节”。兄弟俩在不同的势力中,而且都承担着重任,这是相对罕见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诸葛瑾先到东吴出仕,然后诸葛亮被刘备挖掘出来。这种情况已经形成。如果你想改变它,它将损害你的正直。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出使东吴,孙权让诸葛瑾留下诸葛亮,诸葛瑾说:“弟亮以身失人,委质家分,义无二心。哥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后来诸葛瑾多次出使蜀汉,他也去后只谈公事,业余时间从不私下拜访诸葛亮。

  但如果他们老死不相往来也是不对的,他们毕竟是兄弟。事实上,两家之间经常有书信往来,不仅诸葛瑾和诸葛亮,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有书信往来。诸葛恪在东吴当太傅时,想起兵进攻魏国,满朝文武都反对,诸葛恪以家叔诸葛亮为例。但诸葛恪有诸葛亮的志向却没有他的才华,诸葛恪起兵二十万却一无所获。诸葛恪在吴国作死时,蜀汉人让诸葛瞻在家信中劝诸葛恪不要作死,可见他们有来往往。

  另一方面,诸葛亮、刘备、诸葛瑾、孙权都是誓死不背叛的关系。众所周知,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孙权对诸葛瑾的关系也是如此。晚年孙权身边有个奸臣叫吕一,鲁迅等人多次劝孙权铲除吕一,诸葛瑾却没有这样做。孙权知道吕一的恶行后,批评诸葛瑾,说自己和诸葛瑾恩犹骨肉,他却不劝自己的过失。

  综上所述,诸葛瑾和诸葛亮兄弟有着良好的士族门风,其他两人都受到君主的极大信任。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