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什么常常被称为黑脸,他被赋予黑脸形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清官,他的事迹被改编成了戏剧、影视剧、小说等多种文娱作品,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包拯的热爱。不过,无论是在哪个作品,包拯的形象往往都是肤色炭黑,额头悬挂一月牙,办案绝不徇私枉法,不畏权贵的正直官员。那么包拯为何是黑脸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包拯黑脸的形象是怎么来的的详细解答,相信看完本文后,你就会明白包拯的黑脸形象是怎么来的了。

提起中国的福尔摩斯,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包公、狄仁杰等耳熟能详的人物。受助于影视剧和戏剧的演绎,别管演员怎么的变换,但包公在人民心中特有的形象却是一直不变的。包公生有一张黑脸如炭黑,代表了包拯的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脑门心中长有一轮新月,称之为“太阴脑门”,传说包拯“日断阳间夜断阴”,白天对人世间的案件进行审判,晚上则需要进入阴间进行判案,而这轮新月则是包公在阳间和阴间自由进入的凭证。

那么包拯真的是面如黑炭,眉心处长有一轮明月嘛?答案当然是否定,这是戏剧的演绎,为了突出包拯的公正严明、断案如神。那么真实的包公是什么样子的呢?真实的历史,包拯却是个白面书生。《包公书院记》就曾记载包拯的形象“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一位清秀的白面书生,并没有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绝不是戏剧上的那种黑炭的形象。据传世的画像来看,肤色也是白白的,脑门心处也无新月,和影视剧演绎的包公的形象大相径庭。看来包拯才是古往今来被黑的最惨的人,竟被黑了上千年。

 

那么包拯是如何演变成如今这副形象的呢?其实在包拯的形象在明朝的时候才形成的。明朝的时候出了本小说,叫做《包公案》。借助于本书的描写和戏剧的表演,包拯的面如黑炭,脑门心处镶有一门新月的形象才得以形成。那么为什么要这样的描写呢?因为古代的老百姓大多数都接触不到教育的,但是对善恶有个基本的分辨,就是黑脸的都是好汉,白脸的则是奸臣。把包拯的面貌写成黑色。代表了人们对于清官的一种渴望,而脑门心处的那轮新月,来象征皓月当空,说明包拯像月牙一样清正皎洁,因此才有了现在的包拯的形象。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