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文化:传统民乐与民族乐曲

  汉族器乐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吹笙、吹编、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在民间流行。当时出现了师涓、师旷等钢琴家,以及著名的钢琴歌曲《高山》和《流水》。秦汉时期的鼓吹乐、魏晋时期的清商乐、隋唐时期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期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各种现代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民族器乐包括各种乐器的独奏、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和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表演风格形成了各种器乐。

  各种乐器的独奏音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伏击》《夕阳笛鼓》;筝曲《渔船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清锣鼓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音色丰富,节奏强,善于表现出热烈、活泼、轻盈的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六丝二》(苏南吹)、《风筝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等。

  弦乐由各种弦乐器演奏,优美、抒情、简单、优雅,适合室内演奏。如《十六板》(弦十三套)、《山》、《流水》(河南板头曲)等。

  丝竹乐用吹管乐器和弦乐器演奏,演奏风格细致,表现出轻盈活泼的情感,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香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演奏风格粗犷,适合户外演奏,擅长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比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乐队里用弦乐器的吹打乐种很多,所以音乐既有丝竹乐的特点,比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等。一般来说,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演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民族器乐表演大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等习俗生活相结合,以及宫廷仪式和宗教仪式,很少采用纯器乐表演的形式。民族器乐的实用性改变了许多器乐卡片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传统民族器乐有标题,分为标题和标题。标题标题只给音乐命名,以示A和B的区别。它与音乐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如《尺子》、《四段锦》、《九连环》、《十景锣鼓》等。标题标题提示音乐的内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赛龙夺锦》等。

  民族器乐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和“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音乐卡。套曲由多个音乐卡或独立段落组成。如南北派13套琵琶大曲、晋北八套大曲等。例如,根据音乐的音乐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变奏体、循环体、联合装饰体、综合体等,其中变奏体和联合装饰体最为常见。

  各种变奏技术在创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民间艺人在反复演奏曲牌时,善于用各种演奏技巧来装饰旋律,如《喜相逢》(笛曲)、《婚礼曲》(唢呐曲)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母曲”的结构翻倍,同时作为加花装饰。比如《欢乐歌》(江南丝竹)、《南绣荷包》(二人台品牌曲)、《柳青娘》(潮州弦诗)等音乐,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放在“母曲”前。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