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的党争如此严重?

我们都知道明朝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灭亡的,国内出现农民起义事件,国外有有清朝伺机入侵,两面包夹之下,明朝走向灭亡。不过清朝的威胁只是次要原因,真正导致明朝灭亡的还是因党政引起的国情衰弱,明末时期的党政远比宋朝时期的党争严重得多,其造成的影响巨大,使得百姓不得不奋起反抗。那么明朝的党争为什么那么严重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明朝党争为何如此激烈的详细解答。

明朝后期朋党之争从本质上来讲,是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作用下发生的,是中央集权能力下降的体现,也是国力以及国家向心力减退的一个表现。

朋党指的是因权力、利益互相排斥而结成的集团或者组织,这个情况在中国历史的封建社会非常常见。比如东汉的党锢之祸、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的元祐党案、明代的东林党案等等,这种门户之争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相互攻伐,意气用事,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而这种党争,也很容易滋生腐败,导致政局动荡,社会出现动乱。

明朝后期的朋党之争,主要是东林党与宣党、昆党、齐党、楚党、浙党之间的互相倾轧,导致明政府政局动荡,引发了阉党专权的局面,加速了亡国。之所以出现这么严重的朋党之争,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

第一点,跟明朝初期创立,到中期完善的内阁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制度决定一切。宋因为重文轻武,导致积弱,最后亡国。朱元璋作为汉人子孙,打下天下后,很害怕重蹈宋朝的覆辙。于是他创立了“拱卫司”,后面逐渐发展成锦衣卫,用以搜集情报,监督官员跟百姓。锦衣卫曾被短暂废除过,但最终还是恢复了,并且发展起来成为一个重要的机构。

皇帝有了一个监视官员的非常有效的手段,便敢放心放权给文官集团帮助他管理国家。朱元璋杀了绝大多数开国元勋,明初基本就把有隐患的兵权大户消除,这又让他更加放心了,于是内阁制产生了。

内阁制是在废除宰相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初期内阁权力有限,但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地位日益受尊崇,导致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差不多等同于宰相,甚至可压制六部。

这些主要是文人集团担任,而且朱元璋本身出身就没多少文化,所以特别尊重文人,尤其是敢说的谏官。他的子孙很多也继承了他的秉性,后世出了很多敢说的文官,甚至厉害到敢骂皇帝的。这些主要是跟内阁制的逐步确立有关。

内阁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壮大,很容易导致受重视与不受重视的文人集团之间出现利益纠葛,久而久之,朋党现象出现,到明末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第二点,明朝中期国力开始衰退,因为官员腐败,导致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间接导致了地域性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而国家也逐步陷入了地域性分裂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文人集团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到了明朝后期,朋党之争有着很明显的地域性,东林党与宣党、昆党、齐党、楚党、浙党基本都是按照地域划分的。

出现这种情况,也说明了国家向心力在下降,中央集权能力出现问题。如此地方势力,主要是文人集团,便崛地而起。

第三点,朋党的出现,也跟阉党的出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宣宗开始,允许太监识字,并且可以作为皇帝的亲信干预政治。太监的权力逐渐膨胀,便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原本皇帝是想用太监去制衡内阁制,但实际上太监虽然无根,但七情六欲仍在,贪欲还在,尝到权力的甜头后,便学着各地域的朋党,也组建起自己的“朋党”--阉党,开始祸乱朝政。

很多时候,各地域的朋党,为了对抗阉党,又不得不抱团,更加速了朋党的出现。

第四点,跟明朝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经过宋元两朝,北方社会被破坏得比较严重,而南方长期相对较为稳定。这导致南方的文人崛起,超越了北方,特别是在科举方面,南方尤其是江南的学子,往往更聪明更努力,优势更大。

明初的时候,科举考试,开始是没有按地域考试的,是全国统考的性质。结果出来,中举的绝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儒生学子,这引起了北方儒生的强烈不满,纷纷上疏朱元璋。最后朱元璋妥协,按南北分考来录选举人。这是地域分裂的开端,后面逐渐演化,导致官员很容易按照地域划分派别,进而出现朋党现象。

综上所述,明末国力已经衰退得比较厉害了,中央集权能力大大降低,而内阁制度的完善导致内阁权力过大,这又使得皇帝开始重用阉人,使得阉党专权现象出现,两个集团之间相互抱团,不仅割裂了明政府的政治体系,导致了政局的稳定。再加上官员的选拔制度有问题,导致官员按地域站位,又进一步加剧了朋党斗争的现象,终于在明末这一尖锐的社会问题爆发了出来。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