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的叛乱为何最终失败?

杨玄感是隋朝开国功臣杨素的长子,在隋朝身居要职,有着极高的地位,按理说他如果不犯傻的话,就能安稳的过上荣华富贵的一生,毕竟杨素对于隋炀帝杨广有着天大的恩情,如果不是杨素的力挺,杨广根本无法赢得帝位。不过杨广虽然不会对杨家下手,但却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于杨素与杨家始终保留猜忌之心。而就是这份猜忌令杨玄感心生反叛的念头,他选择在杨广亲征高丽的时候动手,妄图在杨广无法脱身的状态之下夺取政权。但很可惜的是,这场叛乱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并且人家杨广都没有率兵回到国内来平叛,光凭朝廷内部的军事调动就将其剿灭了。那么杨玄感的叛乱为何会失败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杨玄感叛乱失败原因的详细解答。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就在隋炀帝率军在高句丽死磕辽东城的时候,杨玄感在背后狠狠捅了他一刀。

隋炀帝第二次征讨高句丽,攻城几十天,离破城仅有一步之遥,一匹快马来到军营,随即隋炀帝得知,杨玄感起兵叛变了。杨玄感是杨素的长子,由于父亲的功勋,杨玄感在朝中也是位居高位。

杨素可谓杨广的大恩人,如果不是杨素力挺杨广,废掉太子杨勇,杨广的皇位还不一定能拿得到,可在杨素病逝后,杨广却说:“使素不死,终当夷族。”意思如果杨素不死,最后也得被诛九族。

杨广疑心极重,纵使杨素忠心耿耿,也同样受到猜忌,或许杨素可以忍,但杨玄感对此颇为不满。虽然杨广疑心重,但并没有对杨玄感和杨家有什么实质性威胁,不过,为了以防万一,杨玄感还是暗地之中准备谋反。

杨广率大军征讨高句丽之前,杨玄感请求参战,对此杨广很欣慰,就将押运粮草的重任交给了杨玄感。杨玄感故意拖拖拉拉,不给前线供应粮草,杨广派人催促也毫无结果,大业九年六月初三,杨玄感以右骁卫大将来护儿叛变为借口,起兵造反。

起初,杨玄感起兵很顺利,在反对隋炀帝的呼声中,起义军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了十万之众。与此同时,每次作战,杨玄感必定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有人还将杨玄感誉为项羽重生,于是他在军中也有了一定的威信。

可就在杨玄感起兵两个月后,起义军就被镇压了,杨玄感也兵败身死。那么为何轰轰烈烈反隋起义,仅仅两个月就败得一塌糊涂?

一、隋朝官僚集团仍旧团结一心

之所以杨玄感的起义规模这么大,很大程度源自杨广的暴政。杨广即位后,一系列大工程接连不断,大运河、营建洛阳城,修建长城,还有以倾国之力征讨高句丽,在无数的工程背后,是百姓的累累尸骨,在繁重的劳役之下,百姓对隋炀帝失望至极。

杨玄感振臂一呼,响应者无数,在短时间内拉起了十万人马,然而,杨玄感没有料到,隋炀帝的官僚队伍仍旧稳若磐石。

国家机器的力量不可小觑,纵使杨玄感赢得了民心,但面对强大的隋朝正规军,仍是捉襟见肘。在得知杨玄感叛乱后,隋炀帝马上下令开始镇压,隋军在各处集结,即刻起兵扑向杨玄感,其中就有隋军大将来护儿。

杨玄感从黎阳起兵,第一时间发兵洛阳,当时的洛阳留守名为樊子盖,樊子盖组织人马将洛阳城牢牢守住,为了稳住军心,樊子盖还杀掉了刚刚战败的己方将领裴弘策。正所谓杀一儆百,不过当时军中有不少官二代,比如韩擒虎的儿子韩世,杨雄儿子杨恭道,还有来护儿的儿子来渊,这些官宦子弟畏惧樊子盖,便都投降了杨玄感。

来护儿是杨玄感兵变中最郁闷的一个,本来他是奉命从水路进攻高句丽,中途却成了杨玄感口中的“叛徒”,这事情可大可小,况且杨广疑心又重,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家破人亡。

二来来护儿的儿子投降了杨玄感,这让来护儿更为尴尬。

史料记载“诸将咸以无敕,不宜擅还,固执不从,护儿厉声曰:洛阳被围,心腹之疾;高丽逆命,犹疥癣耳。公家之事,知无不为,专擅在吾,不关诸人,有沮议者,军法从事!”

来护儿得知洛阳被杨玄感围困,马上下令要去救援东都,可当时他们并没有收到皇帝的命令,将领认为不能擅自行事。可在来护儿看来,军情紧急,救援洛阳是首要任务,便对众将说,他一人承担所有责任,最终来护儿得到了隋炀帝的认可。

纵使儿子投降,纵使被人诬陷,但来护儿仍坚定地站在隋炀帝一边,由此可见,当时隋朝的官僚集团仍然稳固,杨玄感难以撼动强大的国家机器。

二、杨玄感个人决策问题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杨玄感是起义军领袖,他的个人决策,就是起义军的方向,倘若杨玄感决策失误,那起义军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杨玄感兵力不少,可面对坚固的洛阳城,他也毫无办法,时间拖久了,朝廷的援军就会越来越多,到了那时,必死无疑。于是杨玄感采用了李子雄的对策,直接攻入关中,只要能打开永丰仓赈济百姓,那就能站稳脚跟。

时间紧迫,可就在西进途中,在弘农宫的位置,起义军遇到一群百姓,在百姓口中得知,弘农宫有不少粮食,容易被攻克。杨玄感便想去抢夺这些粮草,等到了弘农宫弘农太守杨智积在城头上破口大骂,杨玄感出生高贵,怎么能忍得了他人的侮辱,在愤怒之下,杨玄感决定进攻弘农宫。

那些拦路的百姓很可能杨智积派人假扮的,而对杨玄感的辱骂就是要故意激怒他,李密在旁对杨玄感苦劝,但杨玄感不听,非要进攻弘农宫。

隋军就在后面紧追不舍,而杨玄感在弘农宫耽误了好几天,等到杨玄感意识到事情不妙,已经晚了,宇文述、卫文升、来护儿、屈突通几路大军已经追上了起义军,杨玄感也就成了瓮中之鳖。

杨玄感有才华、有能力不假,但他并非一个合格的统帅,将在谋而不在勇,他的统兵能力也

制约了起义军的发展壮大。

三、时机错误,实力太弱

杨玄感起兵的时候,隋炀帝正在进攻高句丽,看似是个非常好的时机,但从上帝视角看,杨玄感还是太着急了。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就算隋炀帝再不济,隋朝的衰亡也不是一蹴而就,是时,在隋朝的压迫下,起义的苗头已经有了,但时机还不到。

即使杨玄感采用李密决策,即使杨玄感不在弘农宫逗留,他也很难拿下潼关,很难占据关中。隋军救援迅速,且实力雄厚,洛阳杨玄感攻不下来,弘农宫杨玄感也攻不下来,前后左右全是敌人,有些时候谋略解决不了实力的短板。

杨玄感起兵时间短,准备也不足,武器装备更是没有,虽说打了几个胜仗,但面对正规军远远不是对手,天时地利站不住脚,人和也是相对的,于是失败就成了必然结果。

虽说杨玄感以失败告终,但他拉开了反隋的大幕,统治集团内部从此开始分裂,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隋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将会把隋炀帝推向无底深渊。

参考资料:《隋书·列传第三十五》、《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二卷》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