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知名诤臣?

诤臣是对那些敢于相上位者直言进谏,完全不顾自己生死安危的忠臣的称呼,凡是能被称为诤臣的臣子无一不是一朝的中流砥柱,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几乎是各个朝代之中都有铮臣的身影,但铮臣之间亦有差距,能够名垂千古的人并不多,而他们之中最出名的当属唐朝时期的魏征了,那么中国古代诤臣都有哪些知名人物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历史诤臣有哪些的详细解答。

一、忠谏文化始祖比干

比干,殷朝沫邑(今河南省淇县)人,以王子身份位列朝班,是我国历史上以死谏君之忠臣典范,孔子称“殷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而比干为“三仁之首”,有“天下第一仁”之誉。比干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忠谏之士,但是比干作为人们眼中的圣人,他的事迹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致于人们一提到大忠大义之臣,立刻将之与比干联系在一起,就连对比干剖心挖腹的纣王,也成为无道昏君的典型,臭名卓著,为历代君王所警戒,生怕步其后尘,遗臭万年。

二、千古谏臣关龙逄

关龙逄,夏朝大臣,古陕州人,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一位彪炳史册的诤臣,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谏臣”。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帝王,即位初期,他酬躇满志,励精图治,命人用黄色丝帛画出历代圣明君主以自勉,人称“黄图”。但是后来长期国泰民安,政权稳固,桀的警醒之心麻痹懈怠。他不理朝事,沉迷淫乐,看到这种变化,关龙逄痛心疾首,他向桀呈上“黄图”,声泪俱下,苦苦劝说。桀不仅没有幡然悔悟,反而恼羞成怒,斥责他一派胡言,并下令烧毁“黄图”。关龙逄劝君不醒,义愤填膺,最终赴火而死,后埋葬在今灵宝市孟村村西。关龙逄为民请命,犯上死谏的精神,千百年来为民众传扬。唐时人们感念其忠义,特在其墓地立“夏直谏臣关公之墓”碑。清代诗人许鹏扶至其墓凭吊并写诗赞颂:“肝胆空披死谏君,黄河曲里有孤坟。未绵夏祚终余恨,但殒微躯岂足云。吊古三杯田横酒,诔芳一部屈原文。慎无说坏天王圣,知是忠魂不忍闻。”民国诗人初元方亦写下《关龙逄墓》缅怀:“死谏开先第一人,千秋从此解批鳞。空言盛世能旌善,坯土何曾表直臣。”

三、殷商贤大夫彭咸

彭咸,也称巫咸,殷商大夫,辅佐商王大戊,整饬政事,治国有绩,使商朝一度中兴,但是后来因为屡谏君王无效,带着遗憾投水而死。后世许多文人骚客将其作为崇拜的对象予以颂扬,其中就有屈原,屈原以彭咸为榜样,在《离骚》、《抽思》、《思美人》、《悲回风》中不止一次提到对于彭咸的追慕。

四、史鱼禀直“尸谏”

史鱼,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于世。据《韩诗外传》载,卫灵公内惧夫人南子,外宠奸臣弥子瑕。史鱼多次向灵公建议重用贤能之士蘧伯玉,黜免品行不端的弥子瑕,均未能被灵公采纳。史鱼垂死之际,仍以国事为念,他嘱咐儿子不要在正堂为自己办理丧事,以此劝谏灵公,所以,史鱼又有“生以身谏,死以尸谏”之誉,是禀直不屈的典型。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战国时齐人,以鼓琴游说齐威王,威王拜忌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邹忌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典故就记述了他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用群策群力,使齐国力强盛。

六、触龙巧谏赵太后

触龙,战国时代赵国人,深入人心的历史故事“触龙巧谏赵太后”就源于他。公元前267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虽然答应救援,但是要求赵国长安君入齐为人质。长安君是太后幼子,太后不肯。大臣极力劝谏以至太后盛怒。此时左师触龙求见太后。触龙的劝谏讲究艺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情于理,通过旁敲侧引,层层深入,逐步合二为一,即从对立到统一,使彼此不同的意见顺理成章地取得了一致,该典故不愧为一则成功的劝谏范例。

七、陈元达锁腰谏主

陈元达,本姓高,因占卜者言元达生辰八字妨忌其父,遂改姓陈。晋代匈奴后部人,出身贫困,少有志操,历任匈奴汉国黄门郎、廷尉、左司隶校尉、御史大夫、仪同三司等重要职务,为官清正廉明,禀直敢谏,是历代言官的楷模。

东晋初年,汉主刘聪打算为皇后修建宫室,陈元达闻之,立即到刘聪所在的宫廷后花园恳切诤谏,由于言辞激烈,刘聪大怒,下令要将元达全家斩首示众。兵士奉命来拉陈元达,可是他早有准备,事先已经用锁链锁住腰身,入园后将自己锁在堂下的树上了,这样军士怎么费力拖拽,都徒劳无功。此时其他臣子们都来为他求情,通情达理的皇后也来劝说,这才保住了陈元达的性命。不久贤明的皇后病死,刘聪更加宠幸奸佞,胡作非为,太宰刘易也因劝谏无效,忧愤而死,陈元达失去内援,万般无奈之下,自杀身亡。

八、肱骨良臣魏玄成

魏徵(580~643),字玄成,谥文贞,馆陶(今属河北)人,后移居相州内黄(今属河南内黄)。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谏臣,在位期间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主张,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多为太宗采纳。

魏征死后,高祖感慨的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征役,朕亡一鉴矣!”,这是历代君主对谏臣最高的评价。

九、骨鲠谏臣陈公辅

陈公辅(1076-1141),字国佐,号定庵居士,台州临海人。北宋政和三年(1113)参加上舍考试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宋朝一度采用“三舍”考试法,“上舍”为最高档次考试,第一名相当于进士试的状元),被授予平江府教授,后来历任应天府少尹、秘书郎、右司谏、南剑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礼部侍郎、处州知州、徽阁待制等职。

陈公辅崇尚气节,为人耿直,史书载其:“襟怀坦夷,无城府,待人以诚,训家以俭,不问产业”,但“论事剀切,疾恶如仇”。在任平江府教授时,有贼臣朱某身受皇帝宠幸,气焰嚣天,许多官员屈服于其门下,但公辅“绝不与交”,朱某的哥哥办丧事,公辅不但自己不去吊唁,还严禁其弟子学生前往。投降派人物李邦彦被罢官,但没过几天又被授为太宰,一时“人情震骇”,朝中官员大都怒而不敢言,陈公辅连夜写奏章弹劾,列举了李邦彦卖国投敌的种种劣迹,终于使其及党羽又被罢职。公辅晚居田里,著书自乐,逝后赠为“大中大夫”,入祀乡贤祠。著有《骨鲠集》20卷,奏议12卷行世。

十、刚正不阿海青天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琼山(今海南海口)人,明代著名谏臣。海瑞为官勤政爱民,任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期间,推行清丈、平赋税,屡次平反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海瑞性格耿直,朝野闻名,嘉靖四十五(1567)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时,他逆龙鳞,上疏直陈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病。世宗读后,十分愤怒,将奏疏扔在地上,吩咐左右立刻将海瑞逮起来,以防他跑脱。宦官黄锦告诉皇上,海瑞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前,就知道自己罪责该死,已经买好了棺材,现在正跪在外面等候治罪呢,他是不会逃跑的。世宗听了沉默不语,只得把奏疏留中不发。他曾对手下说:“这个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后来世宗生病,心情郁闷,又对阁臣说:“海瑞所说的都对。朕现在病了很长时间,怎能临朝听政。”“朕确实不自谨,导致现在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在便殿议政,岂能遭受这个人的责备辱骂呢?”于是很快海瑞被逮捕入狱,判处死刑。判决送上后,仍然没有下文。两月后,嘉靖驾崩,穆宗继位,海瑞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不久改任兵部。隆庆三年(1569)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竣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在民间有“海青天”之誉。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他去世的噩耗传出时,百姓痛哭于路,如丧亲人。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的途中,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