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为何被称为佛国?探寻泉州在古代被称为佛国的背后原因

泉州在古代为何被称为佛国?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知名城市,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港口城市,泉州作为港口的历史能够追溯到汉代,而到了南宋末期更是迅速超越宁波、广州两港,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大港,南宋灭亡后,原本繁荣的广州遭到屠城,而泉州得以幸免,并且还得到元皇帝的重视,一举发展成世界第一大港,与当时世界上的一百多个国家有着贸易往来。而这也令泉州地区的文化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你在这里能够看到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宗教的身影。不过要说势力最大的还要属佛教,在泉州这片土地上,佛教的寺庙数量就高达5553座,而这也是为什么泉州会有“佛国”的称呼的主要原因。

著名理学家、“南宋圣人”朱熹一生先后四次到访泉州,对泉州可谓情有独钟。正是这份特殊的情缘和认知,让朱熹发出“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感慨和赞誉。

朱熹(1130-1200年),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孔庙大成殿唯一非孔子弟子出身的十二哲者

佛国圣地,满街圣人,形象地表述出宋代泉州文明程度之高。而让泉州能够拥有如此高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主要原因就是:

发达的海上商贾贸易,不仅让泉州藏富于民,更促进了以宗教文化融合为代表的国际文化交流与互通。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源于南北朝,兴于唐朝,到了两宋时期,由于朝廷将海外贸易作为国家支柱型的财政收入,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尤其是靖康之耻后的南宋时期,泉州在与宁波、广州两港角力中快速崛起。当时泉州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通商贸易,港区停泊着装满香料、丝绸、瓷器以及其他奇珍异宝的货船1500艘,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泉州也成为人口超百万、名副其实的东方第一大港。

《刺桐梦华图》

因海洋贸易,让泉州民间财富富可敌国。仅在南宋年间泉州民间建桥113座,造桥资金达到1.96亿缗(即一缗十串铜钱,一串一千文),而当时南宋政府年财政收入只有4500万缗。

洛阳桥花费1400万缗,造桥资金绝大多数来自民间商民募集,由此可见南宋泉州民间富可敌国的雄厚财力。

“仓廪实而知礼节”,因海洋贸易而富裕的泉州人更加重文兴教。从泉州书院的发展变化,可见自古泉州文风之鼎盛,南宋时期泉州共有12家书院,明朝24家,到了清代更是多达39家。

根据《泉州古代科举》一书披露:泉州在南宋、明、清三朝科举史上,共出举人5014人,进士2454人(文进士1808人,特奏名进士492人,武进士154人);状元8人(文状元6人、武状元2人),榜眼18人,探花6人,泉州故有“人文之盛,甲于闽省”之说,并赢得“海滨邹鲁”的美誉。

南宋是泉州科举第一个辉煌时期,共出两位状元(梁克家和曾从龙),进士924人,南宋状元曾从龙一家共出了四位宰相一位状元,人称“曾半朝”、“一门四相”,成为古代科举史上的传奇!

到了明代,泉州科第更胜。共出文举人1734名,武举人347名;文进士595名,武进士66名,状元、榜眼、探花等人数位居福建前茅。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是“东方第一大港”。美国学者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论断:

“刺桐(宋元泉州)以其海路、商业、开放、自由、和平、安全、信用等诸多优势,成为联结中世纪欧亚大陆文明交汇的强大磁场,不断吸引不同宗教前来驻足。

自公元六世纪中叶,印度佛教浮海东渐泉州,至十四世纪世界主要宗教都在泉州落地生根。欧亚大陆所有的港口城市和世界贸易体系的枢纽城市,没有一个城市像刺桐拥有这么多外来宗教。”

 

世界各地的人来到泉州,也带来各国的宗教文化,既有最古老的道教、汉化的佛教,又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犹太教,还有来自欧洲的景教(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成就了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公元228年西晋年间,随着晋人南迁,并在南安丰州九日山建成闽南第一座、福建第二座佛寺“延福寺”,距今近1800年历史。延福寺规模宏大,极盛时期有54个支院。

现今泉州城内保留下来超过1000年历史的寺庙,依然还有超过60座。以开元寺、崇福寺、延福寺、承天寺、少林寺、龙山寺等为代表的佛教寺庙多达40余座,无愧“佛国圣地”的称号。

不仅仅如此,泉州与宗教有关的开元寺、天后宫、真武庙、泉州文庙、清净寺、老君岩造像、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六胜塔、万寿塔等10处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在国内不仅是独一份的存在,在全球有此殊荣的城市也极为罕见。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