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间为何交恶,而选择与楚结盟?

在战国时期,秦国和晋国曾是亲密盟友,但却在某一时刻决裂,转而与楚国结盟。这一转变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和讨论,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解释是,秦国与晋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秦国对晋国的野心和威胁感不断增强。同时,楚国作为强大的势力,与秦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敌人,因此双方选择联手以应对共同的挑战。然而,这一转变的真正原因仍然存在争议,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来揭示秦国为何选择与晋国决裂,转向与楚国结盟的背后动机。

  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说,晋楚争霸如何站队就显得尤为关键。经过几场大战,晋国略有优势,但总的来说,两国仍然平分霸权。秦国当时的立场是什么?在秦国的帮助下,晋文公顺利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因此当时晋国与秦国的关系非常好。但萧战后,秦国选择与楚国结盟对抗晋国。那为什么秦国与晋国决裂,转而选择与秦国合作呢?让我们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一

  首先,根据《春秋》、《左传》等史料记载,春秋初期,秦穆公向晋献公求婚,以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实力雄厚的晋国结婚。晋献公嫁给了他的大女儿。此后,秦穆公与晋怀公、晋文公等晋国君主结婚。特别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公子重耳登上了晋国君主的宝座。因此,对于当时的秦国和晋国来说,关系已经进入了“蜜月期”。然而,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战争之后,秦穆公觉得晋秦的联合结果只有利于晋国。公元前630年,他背叛了晋国,并选择与郑国结盟,以与强大的晋国竞争。因此,很明显,秦国背叛晋国的直接原因是晋秦联合结果只有利于晋国。

  二

  此外,由于地理位置不在中原,秦穆公支持晋文公统治诸侯,不能直接给秦国带来任何好处,即中原诸侯国只会依附于晋国,不可能依附甚至屈服于秦国。因此,在晋楚争霸中,秦穆公无论如何帮助晋国,都有一种“为他人做婚纱”的感觉。基于此,秦穆公及时扭转了秦国的对外战略。晋文公、郑文公在公元前628年相继去世。对此,秦穆公派兵进入中原地区,结果,在回师的路上,秦军被晋军埋伏。在萧之战中,晋军与姜蓉在萧山(今河南陕县东)设伏,全歼3万精锐秦军。而这促使秦晋彻底走向决裂。

  三

  萧战后,一向冷静理性的秦穆公,面对3万大军的损失,并没有立即向晋国报复。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显然是因为秦国的实力与晋国有很大的差距,贸然进攻晋国,可谓不自量力。当然,秦穆公也没有坐以待毙。根据《春秋》、《左传》等史料记载,萧战后,秦国释放了他在攻战中俘虏的楚将,并正式与楚国结盟,以与强大的晋国抗衡。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5年)发生了秦楚之战,又称攻击战。这场战斗中,秦军俘虏了楚国将领沈公斗克、息公屈御寇,回国。把楚国将领沈公斗克等人放回楚国,无疑是秦穆公扔给楚国的橄榄枝。

  四

  最后,在晋楚争霸中处于劣势的楚国,自然接过了秦穆公抛出的橄榄枝。在秦国和楚国的联盟中,仍然通过婚姻巩固关系,如楚平王的妻子伯嬴,是秦景公的女儿。战国时期,秦国的宣太后来自楚国。然而,春秋时期,秦国虽然与楚国结盟,但仍未将晋国从中原霸主的宝座上拉下来。换句话说,春秋时期,晋国一方面压制了西方的秦国,另一方面也占据了晋楚争霸战争的上风。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晋国的实力,包括晋国后的三晋,才使得秦楚之间的联盟关系延续到战国中期。换句话说,秦、楚、晋的关系与魏、蜀、吴的关系相似。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