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迟国的现在位置和具体地点在哪里?

《西游记》作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家喻户晓的一部神魔小说,其精彩的剧情以及对战斗场面的细致描述收获了广大小说爱好者们的喜爱,虽然该小说是基于《大唐西域记》进行二次创作得来的,但也正是因为有着扎实的现实基础,我们在观看时才会犹如身历其境一般的专注。要说书中的哪些要素最吸引,小编认为应当是唐僧师徒在西行路上所经历的几个国家,像是什么宝象国、乌鸡国、女儿国、车迟国之类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国情皆有所差异,但能够肯定的是,它们均反映了作者的某些观点与想法。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度的推敲。除此之外,这些国家并非虚构,而是有着真实原型的,那么车迟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车迟国的具体位置在哪里的详细解答。

车迟国三大仙

1.“车迟国”地点考

西域虽然有道教的遗存和传播遗迹,但并无国家将道教奉为国教,所以车迟国中将道教作为国教的情况一定是杜撰和子虚乌有。与“车迟国”发音相近的一个西域国家名曰“车师国”,位于吐鲁番盆地的交河畔,扼守关键交通要道,是西域重镇,武帝到宣帝时期汉匈之间对其展开了长时间的争夺,最终车师归降于汉朝,公元450年车师国被匈奴所灭,并入高昌国,从此再无车师国之名。道教是否传入车师国现不可知,但车师国从未以道教为国教,也从未采取过灭佛的举措,反而是遵奉佛教为正朔,且在当时还是一个佛教中心。在玄奘西行之时,车师国已经不复存在,交河流域的车师国故城也已属于高昌国。

 

车迟国王

那么车迟国的原型是何呢?其一,在元明语言发音之中,“师”字为“申之切,平声二支,施小韵”,“迟”字为“陈知切,平声二支,驰小韵”,可知“师”同“迟”在明代的发音较现代更为接近,“车迟国”是借“车师国”的音转而虚构国家。其二,前文已述,车师国后并入高昌国中,在西域高昌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胡汉杂居,人口成分比较复杂,但汉族人口占有很大的比例。

汉朝设立“戍己校尉”迁徙大量汉人屯戍于此,而后魏晋及后梁时期为躲避战乱又有大量汉人西迁,所以高昌国社会一直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加之魏晋和后梁“太平教”都发展极为繁荣,社会信徒众多,所以其受到了较深的道教影响,在高昌国的墓葬和建筑之中,都保留了大量的道教色彩,高昌国在西域中是道教文化较为深重的一个国家。故,“车迟国”有来源一个是古“车师国”音转,一个是在古“车师国”故址上的受道教影响较深的高昌国,两者合二为一,诞生虚构的遵奉道教为国教的“车迟国”。

2.“车迟国”故事考

车迟国故事最早出现的书面材料是古朝鲜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该书成书于元代,其中的“车迟国斗圣“故事已经同吴版《西游记》中的故事大体一致,可以说明的是该故事并不是吴承恩或者《西游记》的作者所独创。

《西游记》的故事形成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吸收了唐宋元时期的小说和民间传说故事整理而成的。据可知资料,在唐宋时期,玄奘西去取经的故事之中并无有关佛道冲突或者竞争斗法的故事。唐朝时期的佛道故事和小说传奇之中,因为唐王朝的尊道抑佛的倾向,其佛道冲突甚至颇有“夷夏之辩“的意味,遵奉道教为汉族正统,大多表现的是僧人的愚昧无知,在斗法中也是道教占尽优势,体现了道胜于佛,尊道抑佛的主题取向,所以该故事的起源不会是唐朝。宋代佛教更加世俗化,佛教故事也多进入话本小说之中,玄奘取经的故事也已经演变为小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但其中并无佛道相争的内容,并且宋代三教合流,两教冲突并不明显,政府官方也大多数时候采取崇道政策,所以此故事也非宋代产生。

元代蒙古人入侵中原,佛道重新开始争夺正统地位,在公元1255年,大汗蒙哥召集了佛道大辩论,号称“戊午之争”,全真教全方面落败,最终输给佛教导致了衰败一蹶不振,其在民间的势力也极大的落后于佛教,在这种情况下,在给朝鲜的官方学习汉语的书籍之中,出现借玄奘表现佛胜于道的故事也是情有可原的。

故,“车迟国斗法”应是起源于元代的“戊午之辩”佛教大获全胜之后,并吸收了民间的志怪神话小说和传说,以及以往传说故事中的佛道斗法的成分而形成的佛教战胜道教的神话故事,后由《西游记》作者将其改编而形成如今看到的版本。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