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弃医从文?探究鲁迅放弃医学走向文坛的原因

鲁迅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所创作的许多文章都入选到中小学生的教材之中,比较为人所知的文章包括《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鲁迅出生于1881年,病逝于1936年,一生中经历了旧中国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例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公车上书、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五四青年运动等。他所创作的文章激励了无数爱国青年投身救国救民的事业之中,但很少会知道,鲁迅在踏入文坛之前其实是学医的,那么鲁迅放弃医学走向文坛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的详细解答。

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我们想要知道答案,就应该从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说起。

鲁迅,生于1881年,于1936年逝世,是我国近代文学界里的一代文豪,其不少文章入选课本,比如我们熟知的《呐喊》、《彷徨》。

鲁迅为什么从医?

鲁迅在《呐喊》一文这样写道:

我的梦想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由此可知,鲁迅当初学医,一是为了救治跟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二是想通过医学,让国人了解相信明治维新,从而解放人们的思想,力图国家富强。

当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渐走向富强,给了鲁迅很大的感触。

鲁迅深知当时国内社会落后,思想封闭,想让国家富强起来,就必须解放人们的思想,需要学习他国走向富强的经验。

鲁迅为什么又弃医从文?

在《呐喊》一文中,鲁迅又提到他弃医从文的原因:

因为从那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意见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一位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不难看出,鲁迅后来在日本留学后意识到,学医可能让国人身体强壮,但改变不了国人思想迂腐落后的现状,如此国家也是富强不起来了的。

鲁迅对于国人精神上的疾病触目惊心、同时也痛心疾首,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字唤醒国人,让国人在精神上解放思想,自立自强。

鲁迅的举动可能剥夺了医生行医的权利。然而,一个伟大的文学巨人从此诞生了。现在回想起来,年轻的鲁迅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