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朗登月的重要意义及对人类的影响

自人类诞生起,探索漫天星辰就一直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我国明朝的万户就妄图利用烟花火箭飞上天空,只因他想更进一步的接近星辰,不过很可惜的是,其所乘坐的火箭飞到半空后就爆炸了,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航天科技发达的现在,进入太空也不再是一种奢望,我国甚至发射了自己的空间站,在太空中有了常驻人员。不过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太空对于人类而言还是一个充满未知与危险的环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冒着生命危险去派遣人员进入。在这个大前提下,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存在,紧接着就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这两次行动都成了人类历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时刻,其象征人类社会从大航海时代迈入太空时代。加加林的壮举改变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激发了全球对太空探索的热情,那么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意义的详细解答。

50年前,阿波罗11号登月。将宇宙中已知唯一的智能生命从地球送到另一个从未涉足的星球,这一幕,是人类在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中前行的巅峰时刻。美国阿波罗计划的这一成果之所以被认为“属于全人类”,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半世纪间的几代人在学习了解这个世界时,阿波罗登月构成了我们共同的知识底色的一部分。

半个世纪,又近又远。不敢相信,那美丽的第一步竟然已经迈出了50年。不敢相信,包括阿波罗登月在内的人类航天事业,竟然才诞生了短短62年。不敢相信,在登月工程结束至今的47年里,人类竟然一直徘徊在近地轨道,再也未能走得更远!以复杂情感于多维坐标之中回看历史,登月更显其伟大。

登月50年,我们向人类求索未知的勇气致敬。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到那里去?或许,从我们刚刚学会直立行走的祖先抬起头来凝望满天星斗的一刻起,世界上最古老而无解的问题就诞生了。与地球万物相比,人类这个延绵不过百万年的物种是多么不一样啊。我们历尽苦难地活着,却并不满足于眼前盛宴。沉沉黑暗中,我们也能向着某个遥不可及的地方写下闪闪发光的梦想。我们带着好奇心从非洲走向更多的大陆、海洋、高山,又带着好奇心从大气层内飞入外太空。

阿波罗11号任务开启之际,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为可能发生的悲剧准备了另一篇演讲。“这些勇敢者们——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知道自己没有返回地球的希望。但他们也知道,他们的牺牲之中孕育了人类的希望。”点燃这希望的,就是千百年来人类一次次冲出安全地带与舒适区的自我否定,就是明知可能失败仍决意奔赴的心犹不甘,是以一个人、一代人、几代人的牺牲筑就人类进步阶梯的豁达。

登月50年,我们向人类的科学信仰致敬。

穿过自然崇拜、神话想象和宗教桎梏的漫长岁月,科学之光照亮人类社会,不过是这几百年的事,但它却深刻地改变了这个世界与每一个人。我们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的命运,早已与科学紧密联系。我们探索太空的未来命运,更是系于科学及其技术、工程的引擎。科学,为人类的好奇本能以及在劳动中变得愈发丰沛的大脑思维提供了全新滋养;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使得见证了火箭轰鸣的几代人,幸运地能够以了解科学知识为荣,以竭力为子孙延续人类文明馈赠为傲。

阿波罗11号登月时,后来成为加拿大宇航员的克里斯·哈德菲尔德(Chris Hadfield)还是一个9岁的孩子。“但我非常清楚自己正在见证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月亮不再是一个遥远的、不可知的球体,而是人类行走、交谈、工作甚至睡觉的地方。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这一生想做什么——我要跟随刚才留在月球表面的那些脚印。”同样,那首东方红乐曲从外太空传来,成为了鼓舞许多中国人投身航天的启蒙时刻。

当一个人认识到科学可以在渺小的个体与星球、宇宙之间建立脐带时,科学就会成为信仰和常识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我们要特别警惕反智——尽管它们仍然很有市场。素质教育非常重要,但它绝对不等于“读书无用”,而是研究和实践怎样更加深入、全面、可协调地读书。面对欧洲卫星导航系统的故障或中国航天工程的推迟,我们可以更为冷静地探讨航天作为大科学工程的系统复杂性,而不是肤浅比较“谁行谁不行”。“阴谋论”挺热闹,但我们应该向孩子们讲述阿波罗登月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而不是道听途说孰真孰假。这样,我们的孩子们、以及他们的孩子们就会知道,无论未来遭遇怎样的挑战,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类,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登月50年,我们向终将飞得更远的人类致敬。

NASA的影像记录显示,登月宇航员在六分之一地球重力的荒凉世界里行走,一路跌跌撞撞。与瑰丽的太空科幻片相比,画面朴素得粗粝,却美不可言。这是地球人与另一个星球的第一次笨拙拥抱,是孤独的智能物种为陌生宇宙带去的第一行足印。

SpaceNews网站7月19日发布的一篇文章,将阿波罗登月与中国郑和舰队之旅并提:“二者最大相似处在于,它们都是政治的产物,因此没能持续进行下去。”阿波罗工程1972年结束,而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未能让海洋所承载的开放理念替代农业帝国的内向封闭。

太巧了。读到这篇文章之前,一位友人在与我谈起登月时就曾进行过相似的比较。他认为,阿波罗登月之于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进程,如同郑和船队之于近代人类文明走出欧亚大陆——来自东方的郑和舰队作为近代文明走出欧亚大陆第一波次的冲锋虽然戛然而止,但近代文明还是在近百年后由来自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力量持续了大航海的浪潮,并最终把地球变成一个村;阿波罗工程结束了,但作为人类文明走向太阳系的新的伟大浪潮之开端,必将有后来者把这一进程推向前方,人类一定会再访月球、登陆火星,并继续飞得更远。

是的。尽管大自然赋予地球人类的初级工业材料和化学能从根本上并不能为人类提供飞出地球的可能,但人类创造了使用再生冷却技术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发明了多级火箭,成功实现了摆脱地球引力的梦想;尽管个体寿命在宇宙尺度里短暂得不值一提,我们能够以智慧的头脑组成雄壮的接力,以持之以恒的信念让人类力量实现前赴后继的传递。

回到那个终极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到那里去?问题依然无解,但假如、假如人类来自某种力量的创造,造物主的目的,是要让人类庸如草芥,还是赋予了我们特殊使命?人类在登月等伟大跋涉中所呈现的非凡智慧与毅力,是造物主的系统bug,还是原本设定?

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出发,并终将抵达。生活如此平凡,愿你我心有星辰。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