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法家输给了儒家?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战国时期的最后,由法家所支持的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成功创建出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战乱。不过秦朝并没有留存太久,秦始皇逝世之后,他的接任者胡亥便与一众奸臣将秦国推向灭亡。而取缔秦国成为天下统治者的朝代便是汉朝,在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将诸子百家的书籍统统焚毁,只留下儒学典籍。儒家至此成为了中华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主流,以及统治百姓的工具。而曾经盛极一时的法家却被拆的支离破碎,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运用到它们。那么历史上的法家为什么拼不过儒家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法家为什么输给儒家的详细解答。

董仲舒

历史真的选择儒家而摒弃了法家吗?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中国的统治之术从秦朝以来便是“阳儒阴法”,即表面上尊奉儒家,实际上实行法家那一套。

儒家与法家的区别,在于他们对人性的预设不同。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只不过由于现实的诱惑太多,引起了人的欲望,带坏了人心。儒家相信,只要经过正确的教育,任何人都可以变成好人。所以儒家重视对民众的教育,重视个人的能动性与价值。

儒家认为,君主和臣子直接虽然有地位的尊卑差别,但却不是赤裸裸的奴役与被奴役,而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孔子说:

首先要求君主像君主的样子,然后才是臣子有臣子的样子。孔子认为,统治者自身行得正,哪怕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追随你;相反,如果统治者自身不正,哪怕下了命令,百姓也不会遵从。

孔子

孟子也说,君主善待百姓,让百姓能吃饱穿暖,百姓就会追随君主,战无不胜;如果君主剥削压榨百姓,百姓就可以反抗君主的暴政。

法家则认为,人性本恶,人人都是为利而相互算计、相互倾轧。如法家人物韩非子轻视孝悌等价值观念,他说:

也就是说,韩非子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只有利益的算计,而没有感情。所以法家重视用法令赏罚去约束和规范民众,让人成为君主统一天下的工具。

韩非子指出,君主要掌握三种工具:法、术、势。

法即公开的法令:

术是不公开的权术:

而势则是君主尊贵的地位:

君主只有同时掌握了这三者,才能统御臣民。所以法家的统治术主要是三点:首先,塑造君主的绝对权威,把权力集中于君主之手;其次,颁布法令,奖赏那些君主鼓励的行为,惩罚那些君主反对的行为,就能让百姓服服帖帖的听君主的话;最后,君主还得学习帝王心术,用种种权术手段来调教大臣们,比如在两派之间居中制衡,拉一派打一派等等。

韩非子

大家可以看到,法家的方法是效率很高的,他们利用里人心的弱点,即趋利避害变成了忠心耿耿的奴仆,甚至是机器。这比只注重道德说教的儒家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所以采纳了法家学说的秦国以虎狼之师席卷天下,扫灭六国,最终统一中国。

法家那一套确实有用,但是也有很大的问题。

法家只用赏罚来规范百姓的行为,就抹杀了百姓的道德感,把百姓变成了只知趋利避害的动物,即孔子所说的“民免而无耻”。

法家思想奠定了秦国人价值观的基础,秦国百姓的伦常与亲情观念一度十分微弱,汉代人贾谊记载秦时风气:

父亲向自己接了农具,便常露出施恩的表情,母亲拿了自己家的扫帚簸箕,便常恶语相向,公媳、婆媳之间也关系紧张,时常口角。这些描述虽然可能带有文学性的夸张,但也可看出在法家的影响下,秦国百姓的亲情淡薄到了一定程度,给汉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学者评价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政治理论:

百姓能因为利益而服从命令,就能因为利益而犯上作乱。而且法家强调君主的权威,又用法、术来捍卫君主的权威,这就给了君主以滥用权威的机会。如果君主是有为的明君还好,如果君主是无道昏君,就会肆意奴役、压榨百姓,让百姓不堪重负,揭竿而起。

其实,秦朝二世而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年刘邦进入关中,受到了关中父老的欢迎,说明就算是秦国人也早已不堪忍受皇帝的剥削了。

所以后来的统治者们都学乖了,他们继承了法家的政治学说,这被称为“帝王之术”。但是他们又为法家的制度披上了一层儒家的外衣。一方面,统治者用改造过的儒家思想,如三纲五常,给百姓洗脑,让他们自觉维护君主统治,不愿犯上作乱。另一方面,君主又号称自己遵守着儒家的教诲,以仁爱治天下,勤政爱民。

历史真的选择了儒家而不是法家吗?

当然不是。统治者们只是在表面上尊崇儒家,但实质运用的还是法家的统治之术。所以朱元璋见到最纯正的儒家思想——孟子的学说后,会大发雷霆,认为孟子鼓励百姓犯上作乱。因而朱元璋把孟子搬出了文庙,还命令大臣删去了《孟子》一书中批评君主的那些言辞。

« 上一篇
下一篇 »